第九章
1981年2月13日:顾荣同志批示文教局报告:阅。
谁也没笑。围着长桌而坐的十几个常委们大多垂着眼看着茶杯和眼前的笔记本。顾荣的话无疑是很重的。它的分量,在于它的充分有理和充分有力,看来几乎是无可反驳的。
1981年1月25日:文教局报告:此人历史上是否系国民党起义人员不详,需了解。
“老顾讲的是很有道理,向南同志可以认真考虑……”冯耀祖抬起浮肿似的大圆脸说道。
1981年1月10日:(常委接待日)魏祯来访,并带有书面上访材料。顾荣同志批示:请转文教局研究。
1981年4月25日:顾荣同志批示文教局报告:请转统战部,把魏的历史情况尽快落实一下。
“我顺便提几点,不一定对。”顾荣弹了弹烟灰,索性把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抬起眼说:“一点,向南同志了解群众来信来访,直接把小周找来,当然可以。但是,中间隔过了三层。一层是信访站的主任副主任。再一层是咱们常委中分管文教和信访的老胡同志。”他指了指坐在长桌对面的副县长胡凡。
1981年4月9日:文教局报告:关于魏的历史情况,我们没有确凿材料,难以确定,是否请统战部帮助查证一下?
胡凡连连摆手:“没关系,没关系,一切从工作出发。”
1981年3月5日:顾荣同志批示:转文教局。魏是否国民党起义人员?
“大家讨论嘛。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是咱们县常委历来的传统。”顾荣笑着说,很从容地推动着形势和气氛。
<b>前后批示情况:</b>
李向南没想到顾荣今天会当场讲出这样一番话。顾荣讲得虽然平和带笑,甚至还表现出对李向南长辈般的亲热,但分明使他感到了压力。这番话巧妙地使自己和整个干部系统、传统观念对立起来,使自己一切有所创新的工作恰恰造成自己的孤立。这正是对一切改革者最老谋深算的打击。
<b>案件简况:</b>魏祯,男,六十五岁,原国民党起义中校,五十年代初,错误地在“私房改造”中将其三间并未出租、收租的房子没收。魏在前年退休后,提出此问题,并表示他并不要求归还和赔偿三间房子,只希望能适当解决他退休后的居住问题。两年来,他曾为此找不同单位反映问题,来信来访多达七十七次,有关领导包括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也多次批示过,至今不得解决。
才几天,他和顾荣之间就出现了这样深刻的矛盾和冲突。
“还有一层,就是我们这个县常委班子。”顾荣并没理会胡凡的解释,继续说道,“有的时候,我们这样越级指挥下面,好像直截了当很方便,但实际上副作用很大。一个,下级同志会说我们不尊重他们。下级服从上级,有个前提,就是上级通过下级,上级尊重下级。你现在不通过他们,他们以后会服从你?二个,会造成下级之间的矛盾。信访站的负责同志就会对小周有意见,这是规律嘛;小周呢,以后也可能很难在本单位开展工作。这些情况,都应该为下面的同志想到。”他停了停,把茶杯往前轻轻推了推,和蔼地看着大家和李向南,很从容地接着往下说:“第二点,向南同志是书记,是班长,你的主要工作是集中大家智慧,充分发挥常委一班人的作用。亲自处理案件,当然在联系群众方面是应该的。但没有更好地依靠集体,这是个片面性。久而久之,容易脱离一班人。当然啰,同志们是能够正确对待这一点的。但意见还应该诚恳地给当班长的提出来。”他看着李向南笑了。
1981年3月2日:信访站将魏的两次上访材料连同冯耀祖同志的批示送呈顾荣同志。
“第三点,县委书记应该抓住主要矛盾。两年前,三年前,中央要求各级党委主要领导挂帅,抓政策落实,抓群众上访。现在,中心工作不是这个了。你一上任就一头扎进去具体抓信访,多少有些失去全局。容易造成中心转移。而且,有些事情应该相信基层。县常委把什么事都包起来,大小芝麻事都涌到县城来,两口子打架以后也找县委书记,你受得了吗?那样势必伤害下面干部的积极性。要他们还干什么?我们什么都亲自处理,看来快,说到底是慢。各级都撇开了,当然现在没那么严重,整个机器不动,靠我们一个人两个人能干几件事?”
1981年2月20日:(常委接待日)魏又来访,并带有书面材料。冯耀祖同志批示:此事顾荣同志可能已做过批示,请按顾荣同志批示办。
他一摊双手很风趣地笑了,又抽出一支烟,划着火柴点着,吐出烟来,抬眼看着大家,又看看李向南:“说来说去啊,是一句老话,咱们做工作,要依靠各级组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