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序言
亚里士多德在那本大名鼎鼎的《伦理学》中,将人类天性比作一段弯曲了的木料。老到的木工为了让木材恢复平整,慢慢将它往相反的方向弯折,最终掰直。两千多年后,康德对这个论点嗤之以鼻,“这块弯弯曲曲的人性之木,怕是没有人能把它掰直了”。的确,我们也许不能拥有笔直的天性,但起码可以不断改进吧。
凭什么由我来写这样一本书?
与众不同,充满力量,受到鼓舞——这些感觉总归是好的。但本书的目的并不在此。相反,我试图循循善诱,让读者在合上书页的时候能体会到我在完成写作那一刻的感受:更加看轻自我。不要再执迷于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了,试着把牢“我”的缰绳,更加自由地为了初心奋斗。
这不是一本讲我自己的书。但因为它的主题是“自我控制”,那如果我说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思考过下面这个问题,可就显得有些虚伪了:
为什么写这本书呢?并不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自认为有资格说教的道理,而是我个人希望在走到人生如此关键的转折点时,或是像其他人一样需要回答生命中最关键的几个问题时,可以有这样一本书作为指导。这些重大问题包括: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
人成功了,就老琢磨着给自己编故事,删掉幸运的成分,再多添几分神话色彩,恨不能让所有成就听上去都变成自己的功劳。你懂的,大家都想把成功史演绎成浓墨重彩的赫拉克勒斯式传奇:睡在冷冰冰的地板上,被亲生父母抛弃,在不得志的命运中苦苦挣扎。这种类型的故事里,主人公最终得以靠天赋获得地位,靠成就赢得财富。
人生的问题似乎永不过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怕是都有人正在思索。我试图借哲学或历史上的各种经验教训来分析,而不执着于我的个人经验。
二十五岁时,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封面上就是我的大幅照片——这本书上市后立刻大卖,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某家工作室竞得授权,将我的故事制作成了电视节目。之后的几年里,我心甘情愿地迈进成功的“圈套”:出了书,挣了钱,有了些影响力,拥有自己的平台和资源,甚至还闹出点负面新闻。随后,借着东风,我成立了一家颇为成功的企业,与享有盛名又出手阔绰的客户合作,还受邀在隆重的会议和活动上发表讲话。
历史的长书中记载了各种各样执着而有远见的天才,他们以纯粹甚至疯狂的意念重塑了这个世界。可如果再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同一部历史里也不乏一些朴实无华的人,在每个命运转折点与自我抗争,逃避聚光灯的追捕,拥有比得到他人认可更崇高的目标。试图重述并切身感受这些人的生活,也就成了我领悟、学习他们的方式。
成为比弗利山庄经纪公司最年轻的经理人后,我协力签下了数支著名摇滚乐团,和他们的合作也非常愉快。我参与策划的几本书,后来都达成百万级销量,甚至还带起一股文坛风潮。二十一岁时,我成为服装品牌AA(American Apparel)的战略决策人员,当时,AA正是全球最火的时尚品牌之一。很快,我便出任了该品牌的营销总监。
这本书和我的其他作品无异,都深受斯多葛学派和其他伟大思想家的影响。我的文字乃至人生,都从他们身上借鉴了许多。如果你能从本书中得到些许帮助,那么这份功劳也该归于他们。
十九岁那年,感知到身边的机遇可能改变生命的轨迹,我便毅然从大学肄业了。得遇良师竞相抛出橄榄枝,并视我为门徒般照顾。人人都觉得我大有前途,视我为天之骄子。成功也很快叩响了大门。
伟大的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说过,美德起源于理解,实现于勇气。是时候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了。走出这一步也许很艰难,但请奋力拼搏,只为变得不同凡响,并且保持与众不同。我并不想要求你摧毁、粉碎生命中所有的自我意识——做到这一点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别人的故事即便再深刻也不过起到提点的作用,以激发我们更高尚的追求。
我的故事对主题并不重要,不过还是在这里简单讲讲吧,也算给大家提供一个背景。在我短短的人生历程中,那些充满抱负、成功或失败的时刻,都曾与“自我”为伴。一次一次,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