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清醒
为保持清醒而战,不受自我身边的阻力干扰。
身处相同的情况,如果换作我们可能早就冲动行事了。不管火冒三丈还是和他人划清界限,总得给自己抱不平不是吗?其实,放大情绪的罪魁祸首往往都是自我。默克尔沉稳,冷静,有耐心。她愿意在任何不牵扯原则的事情上做出妥协——而其他人在急火攻心时经常就把原则抛到了脑后。
历史学家谢尔白·富特认为,“权力并不只是简单地崩塌。它可能碎成粉末,可能让你的选择越来越少,可能扰乱你的思想”。自我也是如此。在头脑最需要冷静的时候,它却以迷雾障眼。此时清醒就成了一种平衡,一味解酒灵药,一种防护措施。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曾故意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把自己养的猎狗放出来吓唬默克尔(有新闻报道过默克尔本人很怕狗),但她却表现得非常冷静,过后还拿这件事说笑。这样看来,反倒是普京表现得愚蠢又可笑。在默克尔从政特别是担任总理的几年里,不管遇到什么压力或刺激,她都一直保持平和冷静。
很多政治领导人都习惯做事莽撞,过分强调自己的个人魅力。然而默克尔说过:“你不能……不能以个人魅力解决问题。”她行动理智,善于分析,一贯就事论事。年轻时学习科学的背景也对她起到帮助。其他政治家贪慕虚荣,看重自身形象,而默克尔的视角则要客观许多。她的眼里只有结果,别无其他。一位德国作家曾在默克尔50岁的生日时为她写过颂词:谦逊坦率是默克尔最有力的武器。
他继续说道:
“师傅。”“怎么了,先生?”
“要保持清醒。”“好的,先生。”
禅宗哲学家后藤瑞岩每天都要和自己对话。
“不要被其他人欺骗啊。”“好的,先生。好的,先生。”
我们总想能跑多快就跑多快,根本没有耐心稍作停留;总想不停地向上攀升,总想只要有自我主义和一腔热情能保住这万人之上的位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作家大卫·哈伯斯坦在描写爱国者队教练比尔·贝利奇克时,这样评价道:“他对一切名不副实的事嗤之以鼻。”这句话安在默克尔身上一样适用。贝利奇克和默克尔这样的领导者深知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打赢比赛,改善国情。而名声和威望只会让你犹豫不定,难下决心——怎样和别人互动,该提拔谁,该选谁上场比赛,该听取怎样的反馈或如何解决问题等等。
伟大的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同样深深明白这个道理。虽然他本人并没有意愿从政,但自青年担任执政官再到中年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一直兢兢业业为国效力直到去世。主持国政、带兵打仗、帮助盟国,重重压力之下他却依然坚持避免所谓的“帝国化”——一种滥用绝对权力,毁掉历史上多位帝王的危险行为。为了保持清醒,他给自己写信,告诉自己“必须成为哲学家想让你成为的那个人”。
今天,我们再给对话加上一句:
默克尔一路成为西方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并非出于偶然。更重要的是,在连任三届总理期间,她始终如一地保持谨慎清醒的头脑。
“不要被现有的身份地位而骗,也不要被银行账户的钱所欺骗。”
这就是清醒,一种对自我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