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学生
当我们静静坐下来,思考自己工作的价值;当我们第一次“电梯演讲”<sup><a id="noteref_1" href="#footnote_1">[1]</a></sup>,第一家店铺开业,第一次正式彩排时不敢看台下的观众——这些时刻,自我永远站在敌对面,试图干扰我们,使我们与现实脱节。攻破自我越是迫在眉睫,自我就越是难以攻破。它告诉我们无需更进一步,因此阻碍了真正的进步。几番洗脑下来,蒙在鼓里的我们还兀自纳闷,为什么迟迟达不到期望的结果?为什么别人反而做得更好,成功也来得更持久?
今天,书的价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宜。许多课程免费向大众开放。找到良师再也不是难事,科技把一切障碍统统摆平。没了障碍,也就没了借口。在我们面前,是容量巨大的信息资源,学习成了一件无可推脱的终生事业。
人生的课程并非都像哈密特拜师塞奇尼那样需要花钱求教,也不像沙姆洛克似的需要一个格斗场。最好的老师通常都是免费的。他们也曾年轻稚嫩,像你一样;也曾拥有梦想,像你一样。他们在教导别人的时候,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已为人师;他们只是简单地做自己,树起榜样。很多历史人物仅仅通过书本和文字就变成了他人的老师。然而自我令人刚愎自用,拒绝接受任何来自外界的反馈,把生命中可能遇到的良师远远推开。
所以啊,俗话说得好:“当学生做好了准备,老师也就自然出现了。”
<a href="#noteref_1">[1]</a>电梯演讲:指短时间内(例如乘坐电梯的一两分钟)向对方陈述自己的想法,要求直奔主题、逻辑清晰。
为什么?想变得强大或保持强大,就得清楚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未来将要发生什么。把所在领域的根基消化为己有,连并一切围绕基础而延伸的最新发展,不僵于空间,不困于时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就是自己的老师、教练、评论家。
想想哈密特的故事吧——如果当时换作我们一夜之间成为摇滚明星,或者任何行业的明日之星,那诱惑可想而知:大功告成,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吧!他们把那个家伙赶出乐队,一定是因为他不如我好。我天生就是个主音吉他手,不然他们也不会选我。
倘若哈密特当时真的这样想了,那也许今天他依然是个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毕竟20世纪80年代出产了一批金属乐队,而他们中的大部分早就被大众所遗忘。
好的学生应该像一块海绵,吸收、渗透、抓住身边的所有水分。懂得自我批判,知道自我激励,从不停止学习和思考,能从一个主题跨越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挑战走向另一个挑战。真正的学生就该做自己的老师,批判自身的不足。等到一人身担多职,才发现哪还有空闲的角色分给“自我”?
再拿格斗的例子一用。在这项运动中最关键一步就是认清自己,因为眼前的对手会盯准你的短板,以强攻弱。如果格斗者做不到每天学习、练习,或者漏掉任何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已经存在的漏洞,或者无法从同伴、敌人身上借鉴经验,那他无论如何也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这个道理对其他人同样适用。我们不也是处在不断的抗争中吗?你该不会觉得你的身边没有其他竞争者吧?成功的滋味太诱人,论谁都想分一杯羹。
让人惊讶的是,野心十足的大人物反而都为人谦虚。我们说这些人没有侵略性,淡薄名利,好像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有多么伟大。可现实是,他们尽管自信满满,却一直以学生的身份自居,谦虚而不骄纵。
“论谁都无法学习自以为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如是说。既然已经觉得自己懂了,就不可能再沉下心去学;架子端得太高,不愿向别人请教,就不可能找到答案;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就不可能更进一步。
学会接受反馈也是生活的一项关键技能,特别是某些来势汹汹、言辞犀利的声音。也许朋友、家人甚至我们自己的大脑都在不断说服:你已经做得很棒了。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迎接那些不算温和的批评,甚至还得主动讨要。自我不惜一切代价闭门锁窗,把批评的声音拒之门外。毕竟,谁愿意主动把自己发配到失败重修营呢?它似乎早已成竹在胸,自以为看清了我们的真实面貌——无与伦比、完美无瑕、极具天赋和创造力。可现实究竟是什么?它才不在乎呢。
自我不甘等待。在成为我们真正想成为的人之前,一定会经过漫长的跋涉,这时的你籍籍无名,纠结于矛和盾之间。谦逊支撑着我们,只有承认自己懂的还不够多,学到的还不算充分,才有足够的勇气坚持下去。而自我急于求成,振振有词:只有那些老是失败的人才会把耐心当个宝(似乎忍耐是人之缺陷)。我们已经足够优秀,可以施展天赋,造福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