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绝对自控 > 摆脱自己

摆脱自己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执迷不悟地坚信敌军规模日益壮大(其实并没有,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手下的北军人数是对方的三倍),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入“政治盟友”(哪来的什么盟友)时不时的恐吓算计的圈套之中。他坚信只要一个完美的计划和一场决绝的战役就能取胜(事实证明,他错了),并对这一切没有一丁点儿的怀疑,以至于在后续的几个月里都浑浑噩噩,毫无作为。

麦克莱伦的头脑里塞满了自己的伟大形象和功绩——为尚未取得的胜利提前庆功,为侥幸逃过的失败暗暗窃喜。每当有人质疑这如他所愿的虚幻盛世时——即使抱有怀疑的人是他的上级——他都会露出一副气急败坏、满口胡言、虚荣自私的丑陋面目。对于他来说,质疑本身便是不能忍受的,而这也恰好揭露了另一个事实:麦克莱伦糟糕的性格特点让他无法为真正的使命——赢得战争而奋斗。

在安蒂特姆河战役中效力于麦克莱伦的一位历史学家日后总结道:他的自负已经膨胀到无法想象的程度。虽然我们习惯于在自负和自信之间划等号,而自信又是人们身处领导地位时最需要的品质之一,但自负也好,自信也罢,都自有其副作用。麦克莱伦的领导能力正因此退化、殆尽。他甚至无法清醒思考,只能一味逢场作戏。

其实想想还挺可笑的,无数次打下胜仗的机会竟白白与他擦肩而过。可一旦我们意识到所付出的代价是上万条无辜的生命时,恐怕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内战战况进一步恶化,两位沉稳尽职的南军军官——罗伯特·爱德华·李和斯通威尔·杰克逊以薄弱的兵力和有限的资源大胜麦克莱伦,将他好一顿羞辱。当一位领导者受限于自我无法摆脱时,等待他的无疑是败北的命运。对我们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作家安妮·拉莫特写过一个关于自我主义的精彩故事<sup><a id="noteref_1" href="#footnote_1">[1]</a></sup>。故事里写到作家的脑子里有一个KFKD电台,每天播放两种声音,一个不断告诉你,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家;另一个则一直泼冷水。“一不小心,”她警告年轻的作家们,“这个KFKD电台就会在你们大脑里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地循环播放。”

每天都在思考的人其实什么都没思考,到头来不过与现实脱节,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

——艾伦·瓦特

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个自以为是的男孩游荡在曼哈顿的大街小巷,试图真正融入这个世界。阿图罗·班迪尼,一个只身闯荡洛杉矶的年轻小伙,隔绝世事,梦想成为伟大作家。比克·保林,一个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新奥尔良上城的贵族青年,挣扎着逃脱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

这些虚构的角色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总是深陷自我之中。

J.D.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中塑造了霍尔顿的叛逆形象:厌学弃学,痛恨成长,极度渴望和现实世界划清界限。约翰·芬提的小说《问尘情缘》(这部小说是一系列四部作品中的第三部。全系列作品又被称作《班迪尼四重奏》)讲述了阿图罗·班迪尼的故事。这位年轻作家蜗居在小旅馆里,紧闭门窗,只透过“打字机里吐出的一页一页文字”打量世界。他每分每秒都活在白日梦里,幻想生活像诗篇、像戏剧、像小说,而自己就是唯一主角。比克是沃尔克·珀西《看电影的人》中的男主人公,像着了魔似的三天两头往电影院跑,向往大屏幕上的理想人生,痛恨自己平凡无奇的琐碎生活。

以作品来对作者进行心理分析是件有风险的事,但上面提到的三本书确实都是赫赫有名的自传体小说。尤其当我们读到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事实就更加显而易见:J.D.塞林格自私孤僻,行事幼稚,在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他拒绝与人交往,荒废了自身的出众才华。在约翰·芬提执笔写作的许多个年头里不断与自我对抗,却依然唯恐得不到名利与财富。最终,在奢华的高尔夫球场、好莱坞酒吧与写作事业之间,他做出妥协选择了前者。直至弥留病榻之际,因为糖尿病而失明的芬提才再次决心重拾笔杆。《看电影的人》是沃尔克·珀西的第一本书。他刚刚经历了无所事事的年少懒惰,从焦虑而无措的迷雾中脱身出来,而这时他已经将近40岁了。

试想,如果这些天才作家能更早摆脱自己的问题该有多好!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轻松?这个问题也正是三位作家向读者抛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个悲伤的事实是,无力摆脱自我的弊病并不局限于虚构的故事中。两千四百年前,柏拉图曾控告这些有罪之人,其罪行是“只靠自己脑袋里胡思乱想的东西为生”。即使在几千年前,这样的人也并不少见:“与其思考如何实现所想,更愿意为了省点麻烦而早日翻篇。他们先以目标触手可及来自我安慰,再通过纸上谈兵准备计划。做这事的乐趣恰恰来自空想之中,八字还没一撇就先想好事成后该如何庆祝。长久以往,懒惰的灵魂才变得越来越懒惰。”相比来说,人们肯定更愿意活在精彩的幻想中,而不是现实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将军乔治·麦克莱伦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他几乎符合所有伟大将军应该具备的特质:西点军校毕业,战绩卓越,通晓历史,形象高大庄重,深受人民爱戴,因此在内战时期受命整编军队。

为何这样一个人却在日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将军?别忘了他的同辈可净是一群头脑昏庸、自私自利的无能领导者啊!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麦克莱伦始终无法摆脱自我的局限,永远沉迷于头脑中自己统领万兵的高大形象。即使在战前指挥阶段头脑清晰,行动果敢,可等真的杀进战场,问题就全都浮现了出来。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