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智囊 > 二十二、制胜有道

二十二、制胜有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狄青

<a id="nn682-1" href="#nn682">[2]</a> 刘豫:字彦游,高宗南渡之后,金人册立刘豫为皇帝,国号齐。

张步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a id="nn679" href="#nn679-1">[1]</a>,而诸郡合万人守临淄。相距四十里。耿弇进军二城之间,视西安城小而坚,临淄虽大实易取,乃下令,后五日攻西安。蓝闻,日夜警备。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及旦,径趋临淄。半日拔其城,蓝惧,弃城走。诸将曰:“敕攻西安而乃先临淄,竟并下之,何也?”弇曰:“西安闻吾攻,必严守具;临淄出不意而至,必自警扰,攻之,必立拔;拔临淄则西安孤,此击一而得二也!若先攻西安,顿兵坚城,死伤必多,即拔之,吾深入其地,后乏转输<a id="nn680" href="#nn680-1">[2]</a>,旬月间不自困乎?”诸将皆服。

<a id="nn683-1" href="#nn683">[3]</a> 大仪:在今扬州北。

耿弇

<a id="nn684-1" href="#nn684">[4]</a> 聂儿孛堇:聂儿,人名。孛堇,金部族酋长名号。

韩世忠

汉光武帝时期,张步的弟弟张蓝率领两万精兵据守在西安县,而其他各个郡县则集结了一万人在临淄防守,两城之间相距有四十里远。汉将耿弇率领军队来到两城之间,发现西安县城虽然很小,但是守备非常坚固;临淄虽然是个大城,但是防守松懈,很容易就被攻占。于是下令,五天后进攻西安县。张蓝听说耿弇将要率兵攻城,于是日夜加紧严密戒备。到了约定的日子,耿弇下令全体士兵天不亮就吃饭,快天亮的时候,抄小路急行军,来到临淄城,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攻占了临淄。张蓝惊恐之下,竟然弃守西安县城逃逸。事后诸将问耿弇:“开始时下令要进攻西安县,可是却发兵攻打临淄城,结果两城却一起攻下了,这是为什么呢?”耿弇说:“西安县城听说我军将要进攻他们,必定会加强防备,但是我军出其不意地进攻临淄城,临淄的守兵一定会因为没有料到而惊慌失措,因此能立即破城。临淄城一破,西安城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攻一城而得到两城的原因。如果先攻打西安县,西安县城坚兵强,难以夺取,双方交战,我军死伤必定惨重,即使获胜,我军深入敌境作战,后方补给不容易,十天半月之后,难保不会自己陷入困境之中。”诸将听了之后,都大为佩服。

【原文】

【译文】

世忠驻镇江<a id="nn681" href="#nn681-1">[1]</a>,金人与刘豫<a id="nn682" href="#nn682-1">[2]</a>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遂自镇江渡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a id="nn683" href="#nn683-1">[3]</a>,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边批:灵变。)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而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至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a id="nn684" href="#nn684-1">[4]</a>闻世忠退,喜甚。引兵至江口,距大仪五里,别将挞孛也引千骑过五阵东,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敌披重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遂擒挞孛也等。

李牧和周亚夫都是那种没有十足的把握制胜不轻言出战的人,因此他们的战斗才能一次取得胜利。赵括因轻敌而败,战国时期吴王夫才因为长期征战而灭亡。君王明明知道不能取得胜利的战争,却仍然要打,这是当年楚国大将子玉失败的原因;为将之人,明知道不可以作战,强行出征,杨无敌的失败,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译文】

周亚夫平乱的事功,严格说来,赵涉和吴王都要占一半的功劳,但是后世仅只推崇周亚夫,却遗漏了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令人感觉遗憾,真是可悲啊!

南宋的名将韩世忠镇守镇江的时候,金人和刘豫合兵分路入侵。宋高宗亲笔下诏,命令韩世忠严加防备,并希望韩世忠能够进取。诏书言辞恳切动人,韩世忠于是从镇江亲自率军渡江,除了命令统制官解元防守高邮,抵御金人的步兵之外,自己则亲自率领骑兵驻守大仪,抵挡金人的骑兵。韩世忠让人砍伐树木做成栅栏,阻断自己军队的后退之路,以坚定士兵奋勇杀敌的决心。恰好遇到魏良臣奉命出使金国,于是立即下令撤去炊爨,骗魏良臣说:“有诏书命令部队移驻防守长江。”(边批:灵活应变。)于是,魏良臣策马疾驰而去,韩世忠估算魏良臣已经离开边境之后,就上马对全军的士兵说:“注意看我的马鞭所指的方向。”于是让全军开到大仪地区,排列成了五个军阵,并在二十多个险要的地方埋伏了士卒,约定以鼓声为信号出击。魏良臣到达金人的营地之后,金人询问魏良臣有关宋军部署的情形,魏良臣都一一据实回答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退兵守江,十分高兴,率兵来到江口,距离大仪大约有五里路。这时副将挞孛也率领一千名骑兵,正经过宋军五阵的东面。韩世忠传令小兵击鼓,埋伏的士兵蜂拥而出,宋军的旗帜和金人的旗帜混杂在了一起,金兵顿时方寸大乱,宋军乘胜发起猛烈的进攻,韩世忠更督令背嵬兵每人手持一把长斧,上刺人胸,下砍马脚,金兵身上穿着笨重的盔甲,陷在泥地里面,根本没有办法挥刀抵抗,这时韩世忠再命令精锐的骑兵从四面八方冲杀陷在泥地里的金兵,人马均亡,擒获了挞孛也等人。

〔评译〕吴王在刚开始发兵的时候,他的大将田禄伯建议说:“将大军屯聚在一起向西推进,如果没有好的战略,就很难获得成功。臣愿意率领五万士卒,沿着江、淮上游前进,攻下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再和大王的军队会合,这也可以算是一支奇兵呢。”(边批:这与三国魏延出子午谷的计谋类似)吴太子劝阻他说:“父王出兵已经有谋反的罪名,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能轻易地将军队交给他人,因为别人也有谋反父王的可能。(边批:为何不劝谏吴王不要谋反)于是吴王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要求。吴少将桓将军游说吴王说:“吴国有很多步兵,步兵擅长在险地作战;汉多的是车兵和骑兵,擅长在平地作战。希望大王不要进攻沿途所经过的城市,直接向西攻占洛阳的军械库,夺取敖仓的粮食,凭恃山河的险阻来号令诸侯,这样虽然还没有入关,但是已经能完全掌握天下的形势了。如果大王缓慢前进,攻打城市,汉军的车兵和骑兵一到,进入梁、楚的郊野,那就会大事不妙了。”吴王的老将们都说:“这些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该如何考虑大局呢?”于是吴王也没有采纳。假如当初吴王能够接受田禄伯以及桓将军所提出的看法,或许周亚夫也就不会那样顺利地将叛乱平定了。

<a id="nn680-1" href="#nn680">[2]</a> 转输:粮草供应。

【注释】

<a id="nn679-1" href="#nn679">[1]</a> 西安:县名,在今山东临淄西北。

<a id="nn681-1" href="#nn681">[1]</a> 世忠驻镇江:绍兴四年(1134年),韩世忠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镇江。

【注释】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