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 迁都北京

迁都北京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一,派遣郑和下西洋,完成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永乐帝迁都北京,既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更是影响千秋的决策。定都,对于一个政权、一个民族、一个君王、一个国家来说,是头等大事。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成了气候,要建立都城,在凤阳、南京、开封、洛阳、西安、北平之间犹豫不决。一天,他让群臣写诗表达自己的意见。儒士邓伯言献诗说:“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句诗契合了朱元璋定都金陵的意向。朱元璋兴奋地在金銮殿上高声朗读这首诗,邓伯言误认为皇帝震怒,自己小命要完了,当堂吓得昏死,被抬出东华门时才苏醒过来。

第二,派女真族宦官亦失哈赴奴儿干,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实现对黑龙江女真和东海女真等族群的招抚和地域管辖。

第三,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四方入贡,收取赋税,道里适中,联通九州,北京位置居于天下之中。盛明疆土,北到黑龙江入海口的奴儿干和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达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位置,约略南北居中。那时候没有汽车、飞机、高铁、轮船,交通主要靠陆运和水运——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江河,北京则为这条大运河交通的起点和终点。

第二,北京是形胜之区,位置重要。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当时撤退到塞外的北元势力,“控弦之士,不下百万”,严重威胁明朝北方安全。都城设在北京,“天子守国门”,利于北边防务。

第四,北京是帝王之都,积淀丰厚。北京自辽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为帝都,已绵延四百多年。北京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大气象,有帝王气。

第一,北京是“龙兴之地”,根基稳固。永乐帝认为,北京风水好,圆了他的皇帝梦,而南京有鬼魂犯驾,风水对自己不利。朱棣在北京经营二十多年,基础深厚,而南京则遍布前朝遗臣、遗民,人心不稳,还是回大本营北京为好。

第五,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北端,平原开阔,沃土千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北京既不像南国夏天溽热,也不像北疆冬天严寒,而是比较温和,适于人居。

朱棣的理由是,北京是“龙兴之地”。其实如此重大决策,必有更为复杂的考量。

第六,北京是中华文明五种文化的中心,即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的中心。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开始,北京继元大都之后,在元、明、清三代,是全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今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总之,永乐帝迁都北京,既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更是影响千秋的决策!

那么,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一定要把都城迁到北京呢?

这里顺便说一下对永乐皇帝的评价。永乐皇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迁都,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北魏孝文帝以征战为名,胁迫贵族从大同迁都洛阳;金海陵王完颜亮逼迫贵族迁到中都(今北京),先后毁掉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宫殿和贵族府邸,把先祖的陵墓都迁到北京;而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从辽阳迁都沈阳,不顾八大贝勒反对,独自前行。所以,朱棣把都城宫殿从南京迁到北京,的确是需要大雄心、大决策、大气力、大智慧。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