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 士人殉国

士人殉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危难时刻,史可法保持德高品洁的本色。福王给他所加少保、太子太保、少师、太子太师等,他都力辞不受。他身为督师、兵部尚书、大学士,但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用扇子,冬不穿皮衣,睡觉都不脱衣服,可谓枕戈待旦。史可法很能喝酒,即便喝数斗都不醉,但他在军中滴酒不沾。过除夕,写文书到夜半,疲倦索酒。厨师报告,肉已分给将士,没有下酒菜肴,史可法就用盐粒豆豉下酒。除夕夜,他喝了几十杯,怀念先帝,潸然泪下。

天启帝即位,孙承宗做日讲官,就是皇帝老师。皇帝很喜欢听孙承宗讲课,不久,提拔他做礼部侍郎。孙承宗还熟悉兵法。辽阳失陷后,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兼帝师。兵部尚书、辽东经略王在晋要在山海关外八里地方再建一座城池,以加强防守。但是六品小官宁前道袁崇焕反对,认为应当在山海关外二百里处建宁远城。王在晋不听,袁崇焕就写信给宰相叶向高。叶向高跟孙承宗商量,孙承宗说:“我去巡查一下。”宰相同意,皇帝准许。于是,孙承宗骑马出关,由袁崇焕陪同,到山海关外,考察宁远城址。他同意袁崇焕的意见,认为宁远是山海关的屏障,宁远不可不守。回到山海关,孙承宗同王在晋有一段对话。

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南明诸军缺饷,将士吃不饱饭。总兵官高杰到睢州,被叛将许定国杀害。高杰部兵大乱,屠掠睢州附近二百里殆尽。史可法闻变,流涕顿足,叹道:“中原不可能收复了!”

孙承宗(1563—1638),今河北高阳人,相貌奇伟,说起话来声音清亮,万历三十二(1604年)年,科举高中榜眼。孙承宗有谋略,万历的时候发生“梃击案”,大学士吴道南问他:“‘梃击案’当怎么办?”孙承宗说:“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连贵妃,不可深问。”

清军攻陷盱眙,南明援兵战败。史可法连夜赶回扬州。扬州城中,人们斩关出逃,舟楫一空。史可法传檄援兵,无一兵一卒前来。正月二十,清兵赶到。第二天,总兵李栖凤就拔营出降。但是史可法指挥扬州官民同仇敌忾,御城坚守。旧城西门险要,史可法亲自防守。他写信寄给母亲和妻子说:“如果我死了,就把我葬在高皇帝陵墓的旁边。”就是说,他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而且就是死了,也要给高皇帝朱元璋守陵。两天后,清兵来到扬州城下,炮击扬州城西北角,城破。可法自刎未遂,被清军抓住。清军劝降,他毅然拒绝,被杀。扬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从直、江都知县周志畏、两淮盐运使杨振熙等,都死于城难。清军因扬州兵民拼死抵抗,在城中大肆屠杀,被称为“扬州十日”,惨绝人寰,流传至今。

先说孙承宗。

史可法面对敌军,坚强不屈,壮烈殉难,无法寻尸。一年后,家人将他生前遗物葬于扬州城外梅花岭。后来人们建有史公祠纪念他。

在明末清初,为维护明朝江山而殉难者,为反抗清朝入主而殉国者,其人数之多,其悲壮之情,迈越前代,影响至今。仅举孙承宗和史可法两段史事,其爱国精神,以见一斑。

国难当头,大学士孙承宗、兵部尚书史可法都顽强抗敌,战斗到最后,以死报国。这种士人的气节被后人景仰和传颂。

——明末忠臣孙承宗和史可法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