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 大明门

大明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永乐皇帝曾经对解缙说:“慎初易,保终难,愿共勉焉。”(一个人一开始谨慎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自始至终都保持谨慎是很难做到的,我愿意和你们共勉。)这段话非常恳切,也很有道理,但是解缙没有认真理解这个“慎”字。他少年登朝,才华过人,又锋芒毕露,言无遮拦,于是又招来灾祸。

第一,气势磅礴。仰望天空的太阳与月亮,俯视大地的山峦与江河,顶天立地,气贯寰宇。

第一,编纂《永乐大典》不符合皇帝要求。永乐皇帝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派解缙负责这项文化工程。《永乐大典》要编成规模空前的类书,就是尽量搜集各种图书,把这些图书的内容打散,然后重新分类编纂,再按照字韵重新排列起来,便于检索查阅。永乐帝修书的要求就是两个字,“全”和“便”,就是汇集要齐全,使用要方便。解缙显然没有理解这个“全”字。他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编辑部,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编完了一部《文献大成》,向永乐帝交差。皇帝不满意,就加派姚广孝等为总负责,重新修撰。姚广孝把编修人员扩大到2169人,加上辅助人员,达3000余人。到永乐五年(1407年)冬,编成一部收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的大书《永乐大典》。

解缙(1369—1415),江西吉水人,是个大才子、大学问家。十九岁就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岁的解缙才华横溢,勇敢直率。明太祖朱元璋对他非常器重、喜爱,经常让他待在身边。

这副门联的撰写者是明代大才子解缙。解缙是明朝初年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名士,此处讲一下解缙。

朱元璋比解缙大四十一岁。一天,他对解缙说:“朕与你,虽说是君臣,却如同父子,你有话可要知无不言啊!”于是,率真的解缙当天就给朱元璋上了万言书。这封万言书,对朱元璋大到用人、治策等国务,小到皇帝读什么书,都批评一通,特别是严肃指出了朱元璋杀人过多等弊政。朱元璋看到奏疏,称赞解缙有才华,却对奏疏内容未置可否。

《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说,孟子的看法,民众最重要、最珍贵,国家排在第二,国君则排在民众和国家后面。这副对联却将皇帝、皇宫、皇权、皇朝推高到了极致。

解缙非常正直单纯,对国事很关心,也做了思考,但是他少年得志,不懂人情世故,还不会审时度势,于是接着又上了一份《太平十策》。朱元璋这次根本就没搭理解缙。

第四,意境高远。日月之明光,山河之壮美,都为衬托大明而存在,将天德与帝居扩充到天日之崇高,川流之不息。

后来,朱元璋就找了个茬,把解缙调走去做御史了。御史地位比较低,但是有谏言的权力。解缙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又继续秉笔直书,或为人申冤,或弹劾官员。后来解缙的父亲觐见,朱元璋对他父亲说:“大器晚成,如果你把儿子带回家,指导他好好学习进步,十年后,再来派大用,也不晚。”朱元璋就这样客气地把解缙赶回家了,说明他确实珍惜解缙这个人才。

第三,语言通俗。日月对江河,天德对帝居,苍天对大地,自然对社会,上下联,五双字,对仗和谐,语言朴实,妇孺都懂。

永乐帝登极以后,解缙受到重用,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务,每天在皇宫里的文渊阁上班,后来又晋升为侍读学士,奉命总编《明太祖实录》。永乐二年(1404年),解缙做了皇太子朱高炽的老师,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短短两年,解缙一路春风,节节高升,位极人臣,前途无量。

第二,石破天惊。在此之前,在此之后,没有文字能用十个字将大明门的地位、价值和影响表述得如此精确、透彻、简明且富有哲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