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这样,“格物”就成为这个链条的起点。什么是“格物”?格,是探索、研究;物,是事物、万物,“格物”就是探索研究万物的规律。怎么探究呢?经过日夜苦思冥想,王阳明终于顿悟,高兴得在睡梦里大呼大叫。后来,经过不断讲学、论证、贯通、著书,他的学说得到众多学者认同,于是,世间就有了“阳明学”。
他不仅出口成诗,而且诗意高远,内含哲理。
王阳明的学说,最经典的就是两句话。
(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就会看到山小,月更阔广。)
王阳明入仕后,便受到大太监刘瑾的残害,人生蒙受大挫折。做礼部侍郎的父亲受他牵连,也被罢官,不久就故去了。
二十一岁,王阳明考中举人;二十八岁,考中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二十九岁被授为刑部主事(处级)。至此,王阳明结束了第一阶段人生。
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逮捕御史戴铣(xiǎn)等二十多人。王阳明上疏营救,遭廷杖四十,被打得断了气,很久才苏醒,关在监狱半年之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
十九岁时,祖父去世,父亲回乡守孝,召集阳明及从弟、妹夫等一起学习经义。王阳明白天随众课业,晚上便搜取经典诵读。随着读书修养的长进,王阳明在举止上也端容慎言。
龙场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这里万山高耸,偏僻荒凉,多为苗民。善良的苗民见王阳明无处落脚,睡在草树之中,就帮他搬到一个山洞居住。洞口直上直下,山洞很低,也很窄小,没有家具铺盖,王阳明住在洞里,以草为被褥。这个山洞后来被当地人称为“玩易窝”。后来,王阳明又找到一个大些的洞穴,人在里面可以直起身来,就搬到这个大的洞穴居住,现在当地人把它叫作“阳明洞”。这两个山洞我都去考察过,而且都去过两次。
十七岁时,他按照父亲的安排,去江西洪都(今南昌)结婚。岳父是他的远房亲戚,当时做江西布政司参议。他在岳父家住了一年半,从早到晚练习书法,把衙门里积攒的纸全部写完,悟出写字的道理。他说:“我起初学字,对着古帖临摹,只学得字的外观,后来我先凝思静虑,把精神会聚在一起,字体默运在心,然后下笔,如此好久,才通得字法。”
王阳明把中原儒家文明和教育带到了这个偏僻的地方,教百姓盖房子,烧窑制砖,把房屋布置起来,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把带来的图书整齐摆放,屋外还种上松、竹、芍药等。王阳明还带着驿卒放火烧荒,翻土耕种,得以温饱。
十三岁时,他的母亲郑氏去世,这是阳明人生中第一个大挫折。他回老家居丧尽礼三年,又回到北京。进京前,他先去了长城居庸关一带。当时蒙古边患一直威胁明朝,王阳明要出关去看个究竟。他在那里骑马射箭,磨炼意志。
王阳明身处龙场驿这个偏僻艰苦而又安静优美的环境,很少与人交往,又没书读,只有苦思冥想。他夜以继日,回忆过去,琢磨学问,回顾好骑射、好侠义、好咬文嚼字、好神仙、好佛氏以及为学、为官的种种体验,整天思考“格物”之说。这“格物”二字出自《大学》,说修养身心有一个顺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
对王阳明幼年影响更多的是他的祖父王天叙。祖父为人心胸豁达,吟歌自得。阳明的父亲身在官场,见他豪迈不羁,常常担忧,而他的祖父却对他充满信心。王阳明逐渐懂得,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这颗理想的种子种在少年王阳明的心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