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 御制唐窑

御制唐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唐英一生,脱不掉包衣身份,洗不掉俗务风尘,换不掉陶人身份,忘不掉心灵宏愿。唐英一生清白,就如他自己所追求的:“真清真白阶前雪,奇富奇贫架上书。”御窑千秋史,唐英第一人。

二是忍怨。唐英尽职尽责,乾隆帝并不体谅,反而经常指责。瓷器的数量少了,质量差了,破损多了,工期迟了,花钱超了,不管唐英是否有责任,都会受到指责,而且还要挨罚。

唐英初到御窑厂,完全外行,茫然无措,心里惴惴不安,唯恐有辱使命。怎么办呢?学习,学习,再学习!放下官架子,向工匠学习。

三是忍贫。历朝督陶官都是肥差,因为可以贪污。唐英不仅不贪,还自掏腰包,补贴公用。他试制新的器型,经常用工资垫付烧造费用。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四十七岁,被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派到景德镇协理年希尧督陶。内务府总管大臣多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任,下面有郎中(正厅局级)、员外郎(副厅局级)等。出任景德镇督陶官,这是唐英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四是忍贱。唐英身为包衣,从未办过出格事,说过出格话。即使这样,遇到位高权重的人,他还要“冷热面前陪色笑”,指望对方伸手不打笑脸人。这种低贱身份,必定心受煎熬。

唐英(1682—1756),今辽宁沈阳人。他的父亲随清军入关。唐英七岁入学读书,十四岁被编入内务府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包衣,是满语译音,意思是家内奴,终身不变,子孙世袭。他十六岁到养心殿造办处工作,后来任职宫廷画样,给宫廷御制器物画样子。唐英聪明、忠诚、细心、勤奋。他的工作使他能看到内廷的名器、名书、名画、名家,并得到康熙帝的信任,积淀丰厚文化的底蕴。这为唐英日后在御窑厂督陶期间,揣摩上意,推陈出新,从而烧造出精美的“唐窑”瓷器,打下了良好的文化与艺术基础。

唐英一生,酷爱读书。他说:“我特别喜欢读书,每天漏下四五,还披阅不休。”他留下诗作六百多首。唐英平生最快乐之事,大概是悬赏征诗。他在九江关任职时,捐款重修琵琶亭。一次,唐英把纸笔放在亭子上,令过客赋诗,签上姓名,交关吏投进,最后由唐英评出高下,给以报酬。结果,文人骚客,纷至沓来。著名文人袁枚曾躬逢其盛,多年后旧地重游,琵琶亭还在,他不禁回忆起当日置酒高会、彻夜茶叙和诗的盛况。

康、雍、乾三位皇帝,都非常关注景德镇御窑厂,所以清朝御窑厂的瓷器,康熙“郎窑”、雍正“年窑”、乾隆“唐窑”,名贯中西。而督陶官唐英,十六岁就在养心殿造办处工作,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有交集。他是中国瓷器史上既有著作又有精品,既懂管理又会操作,既倾心敬业又清廉自守的督陶官员。

唐英把希望寄托于儿孙,希望儿孙考功名、有成就,摆脱包衣身份。他的长子文保继承父职,在内务府造办处供奉;而次子寅保考中进士。唐英欣喜万状,以为寅保从此可以摆脱包衣身份,不料乾隆帝却让寅保学习陶务,准备接班。眼看两个儿子都走上自己的老路,唐英黯然神伤。

——为皇帝督造瓷器的唐英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