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 康熙治河

康熙治河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靳辅是康熙朝治河的能臣、名臣、功臣、廉臣。靳辅治理河运,三十年无大患。

清初,黄河决口,造成洪泽湖湖底淤高,湖水溃漫堤堰。靳辅偕同陈潢在洪泽湖的堤坝高家堰展开护堤工程,后来还在堤堰上建造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在大堤上建造石头堡,以便观察水势。当时还在堤坝同一水平线上浇铸了九牛二虎一只鸡,企盼金鸡报晓,警示堤防;借用“九牛二虎”之力来维土制水,镇奠淮扬。今日栩栩如生的铁牛尚在。这里现在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文化遗产点。

元、明、清三代的黄河水患,屡决大堤,为害一方。清朝所谓“河务”“漕运”,首先要保证漕运畅通,所以康熙帝治理黄河以保漕利运为主要目标。

靳辅和陈潢督率民工,日夜辛勤,大有成效,但多次受到无辜指责,屡遭磨难。

黄河为害的自然原因之一是,黄河水从上游夹带大量泥沙,泥沙淤积,河床升高,逢到雨水过大,河水漫溢,河堤溃决。黄河为害的社会因素,又加重了黄河水患。金初攻宋,决黄河豫北段,河道南移,生民遭殃。蒙古灭金,与南宋争开封,决寸金淀,黄河泛滥。明朝末年,决开封黄河堤,水灌开封城。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一位官员上书否定靳辅的治河方案。康熙帝派官前往调查。靳辅申辩:“工程将要竣工,不应随便变更。”康熙帝命朝廷会议讨论,并召靳辅到北京答辩。靳辅又说:“工程就要完工,不应变更。”康熙帝同意,命靳辅赶回工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阅视河工,赐诗赞美。

通漕首先要治河,治河重点是黄河。康熙帝是怎样做的呢?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xiù)弹劾靳辅治河无绩,内外臣工,群起附议。康熙帝交九卿会议裁决。靳辅被罢官;陈潢被削职,逮京师,下狱之后忧愤致死。康熙帝命免去靳辅河道总督,以闽浙总督王新命取代。

明朝迁都北京以来,皇宫的需用,京师军民的需用,主要靠京杭大运河运输。京杭大运河穿越黄河、淮河等五大河流,其中黄河和淮河经常泛滥,而一旦黄河或淮河出了问题,就直接影响运河通航,也直接影响漕运。1966 年,我骑自行车从北京出发,沿京杭大运河进行考察。行程三千五百里,途经八个省市,历时一个月,最后到达杭州。在江苏省淮阴市(今淮安市淮阴区)境,看到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清朝叫“清口”。前几年我又去清口考察,那里建立了博物馆。康熙帝治河、通漕的一个关节点,就在清口。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巡阅高家堰,见水势回缓,非常高兴。沿途听到江淮百姓称颂原任河道总督靳辅,感念不忘。回京后,康熙帝召开六部九卿会议,说:“之前对靳辅革职是错了,恢复他原来的衔级(就是恢复待遇)。”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重新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可惜当年冬天靳辅就去世了,年六十。

——为什么水利和漕运这么重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