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
乾隆皇帝一见到这件玉山子,目光再也无法离开,他将玉山子拿到手中摩梭不已,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心情畅悦之下,再看王望进贡的其他珍宝,也件件都是奇品:玲珑剔透的玉瓶,古朴庄重的奇石,等等。他口中不说什么,内心深处却直夸王望会办事,不愧有“能臣”之名,但心中也有所遗憾:这些东西,他不能全部留下。
―文、―原来清朝有制度规定,凡各地方官员上贡物品,须得进九回三。比如说,地方官进贡了三件物品,皇帝须退回一件,依此类推。这是成例,表示皇帝不贪图财物的意思。乾隆贵为天子,却也不好公然破坏制度,反复权衡下,只得留了几件最中意的物品,再将剩下的按成例割爱发还给王望。
―人、―东西是退回去了,但乾隆皇帝却一直还惦记着,希望将来能有一天将那些奇珍异宝尽数纳为己有。当然,他可以等待王望再次进贡。但一般而言,东西一旦发还,地方官员都会认为不中皇帝的意,决计再不会上贡。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念念不忘的那些东西,应该是不可能再见到了。当然也并非绝不可能,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那些奇珍异宝,那就是抄家。退回去的东西,自然是落入了王望的腰包,一旦王望犯事,乾隆皇帝便可将其家产包括那些金银珍宝全部抄没入公。当时所谓的“公”是指管理皇帝家务的内务府,其实就是皇帝自己的小金库。
决”,再到“二万两以上斩立决”,何等生动地表述了吏治的由清到浊。
之前曾经被派往甘肃查证仓粮的刑部尚书袁守侗和刑部左侍郎阿扬阿也受到了牵连,被交部严加议处。甘肃按察使福宁革职留任。陕西巡抚毕沅(乾隆二十五年状元,当时有名的文人)也因知情不报被罚银,降三级留用。江苏巡抚闵鄂元(其弟闵元任平凉府同知,涉及甘肃冒赈案被杀)、闽浙总督陈辉祖(其弟陈严祖为甘肃环县知县,涉及甘肃冒赈案被杀),均有庇护之嫌,也被罚银并降三级留用。
回想起当初允许甘肃重开捐监之种种情形,王廷赞当面保证的“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犹在耳边,乾隆皇帝不由得感慨万分,叹息说:“内外臣工无一人言及,思之实为寒心。”(《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六七》)甘肃捐监由此停止不说,且对已经被斩首的王望余怒未消,认为王望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因而有意祸及其家人,将王望之子王裘、王荣、王焯章革职,发往伊犁充当苦差。王望另外还有八个儿子,年纪均不到六岁,也全部被逮捕下狱,等年满十二岁时再流配异乡。一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国史馆突然进了一部《王师传》,极力表彰王师在江苏巡抚任上的事迹。王师就是王望的父亲。此时,王师死去已经有四十多年,国史馆突然为他立传,显然是有人操纵,意在引起皇帝的怜悯,以救出王望的儿子。果然,乾隆皇帝看到《王师传》后,一时感慨王师的清名,说:“勿令师绝嗣也。”(《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意思是说,不要让王师这样的清官断子绝孙。特意下恩旨赦免了王望的儿子,允准还乡。
这场发生在西北贫瘠之地的捐监冒赈案,自总督勒尔谨开始,以布政使为首,由兰州知府具体主持,一直到地方州县衙役,“全省大小官员无不染指有罪”,“上下一气”,并隐匿不露长达七年之久,不但在清朝是闻所未闻之事,即使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就连自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本人也对此大惑不解,“公然定数且私收折色,(七年中)从无一字奏闻”,他却不明白除了体制的原因外,贪案更多是由于他自己造成的。他一直妄图用战功超越其祖父康熙皇帝,先后发动了十次战争,穷兵黩武,将“府库充盈”的国库消耗一空。据赵翼《詹曝杂记》记载,乾隆第一次用兵金川,耗费军需银七百七十五万;用兵西陲,耗费军需银二千三百一十一万;用兵缅甸,耗费军需银九百一十一万;第二次用兵金川,耗费军需银六千三百七十万;用兵台湾,耗费银米共一千万。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又骄淫奢侈,极事纵游,不顾国库空虚,六下江南,劳民伤财,挥霍无度。别的不说,仅拿他审结甘肃捐监冒赈案的承德避暑山庄来说,山庄建于康熙年间,乾隆即位后又大肆扩建修缮,圈地数十里,广筑围场,杂植时花,分置亭榭,一直到晚年才修建完工。避暑山庄内凿池引水,杰阁高凭,绿草如茵,清风习习,号称“天下一大观”。当时有一扈随乾隆的官员赞叹说:“此地气候温淑,大胜京师,洵无愧避暑山庄也。”旁边一满人武将听见了,回答说:“诚是。此陛下就宫内言耳。若外间城市极狭,房屋亦低小,人民半多蜗处其中,兼之户灶衔接,炎暾之盛,十倍京师。故民间有谚曰:‘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仍是热河也。’”(清汪诗侬:《所闻录》)皇帝在避暑,百姓却身处热河,多么鲜明的对比。可以说,乾隆皇帝的奢靡成风对贪污大案迭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终清一朝,二品以上大员身陷刑辟者以乾隆朝最多,便是明证。
不过,甘肃捐监冒赈案的余波还没有结束。王望等贪官伏法没几天,又从这件贪污大案中牵扯出了另一件案中案,导致又一位封疆大吏人头落地。
肆、黑手伸进了皇帝腰包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寿。一时间,举国欢庆,甚至连六世班禅都亲自赶到北京为皇帝祝寿。各路官员也纷纷行动,挖空心思地准备寿礼进贡。各种各样的地方土仪、古玩字画、金玉珠宝,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只为博皇帝欢颜。
在堆积如山的礼品中,乾隆皇帝一眼就留意到了浙江巡抚王望进献的一件玉山子(大的玉石雕刻),青色的玉石上雕琢着四面相通的山水人物图,布局均衡,层林叠翠,淡雅宁静,韵味悠长,堪称绝世之宝。尤其是在靠近山顶的石壁上,阴刻篆书“古稀天子”四个字,取自唐代诗人杜甫之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既暗合了皇帝的年岁,又表明乾隆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