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第六章 风云暗涌(34)
这场27年前的战争,曾经无数次噩梦般地在刘烈的脑海中闪现,就是这场战争,将自己的家族推到了一个不尴不尬不冷不热的位置。爹爹刘季孙似乎长年深居简出,不问世事,只偶尔带着自己去拜望下石清的爷爷石元孙,那是一位精神恍惚活在记忆中不能自拔的老人,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中用那场惨烈的战争支撑着全部的生命。
童年时的刘烈,饱受白眼与冷语,只有与之同命相连的石清毫无选择地站在了他的身边。懂事后,他发疯般地收集与三川口之役相关的资料,并连缀上从石元孙那听到的支离破碎片段,尽最大努力还原那场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的惨烈战争……
十八岁的刘烈,是前鄜延、环庆副都部署①刘平的孙子。
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11月10日(阴历)(夏大庆三年十月十一日),西夏王元昊称帝。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开春,元昊自率大军,以宋朝延州为目的地,揭开了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宋夏两国以横山为界,东起麟州(今陕西神木),西到原州(今甘肃镇原)、渭州(今甘肃平凉),绵延1000多公里。元昊称帝后,宋朝在这条边界线上不断派军驻防,经过数次进兵侵扰及试探性进攻,元昊选定延州(今延安)为攻击目的地,看中的正是鄜州(今陕西富县)、延州一带通路畅阔,便于进攻。
当时,延州知州范雍(兼任振武军节度使,陕西前线的最高统帅)正在延州(宋军在陕西前线的军事指挥中心)。元昊计划展开军事行动后,使人送信于范雍,表示自己要与宋朝议和,老夫子“信之,不设备”,遣延州城内的主力部队五千人由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带领驻扎在延州西北85公里的保安军(今陕西省志丹县保安镇),城内只剩几百名士兵。
康定元年正月初二,元昊亲率大军一举攻破宋军设在陕西前线的军事前哨塞门寨(今陕西省安塞县镰刀湾镇,在延州西北约40公里处)。
急命驻扎在庆州(今甘肃庆城县)的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驻扎在保安军的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及驻扎在保安军稍北的鄜延路都监黄德和部在保安汇合后北上夺回塞门寨。三支军队于正月十九日汇合,但此时元昊又使计,将位于延州城北30公里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县沿河湾镇北)等十余个延州以外的宋朝军士据点占领,擒杀金明都巡检使李士彬父子。乘胜优势,元昊大军直至延州城下。
此时,延州城已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直接暴露在西夏大军面前。范雍这位文官出身的知州,亲披甲胄站在延州城头,已看得见元昊大军的营寨和旌旗,想到城内只有几百名士兵,主力远在离城西北近百公里的由保安军向塞门寨行军途中不禁肝胆俱裂!电光火石之间,他无暇去思考元昊背后还有什么动机,只是一面命人紧闭四城拒守,一面匆忙下令刘平、石元孙、黄德和部火速回援延州。同时接到范雍告急书的巡检万俟政以及巡检郭遵也往延州方向火速集结。
之前刘平闻信苍猝提兵,只带了骑兵三千,石元孙则带步兵五千,两人会合后又接到命令援救延州,刘平立即向各路人马发出集结命令,然后与石元孙急速行军,赶到离三川口10里发现其他各路人马没到,又向回走20里终于在万安寨(今陕西省安塞县砖窑湾镇附近)和鄜延路都监黄德和部二千人,以及巡检万俟政、郭遵部会合,这时宋军总数步骑万余,西夏军约十万人,宋军处于明显劣势,有部下向刘平提出双方实力过于悬殊,不应轻易出击。刘平为人侠直,文武双全,不仅弓马娴熟,曾经剿匪立功,并且进士及第,曾经担任监察御史,所以平日里自恃甚高,当时情形下多少有点轻敌,道“义士赴人之急,蹈汤火若平地,况国事乎!”然后,顶着漫天飞雪毫不犹豫的杀向延州。这时,豪情万丈义薄云天的他可能万万没想到,这将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战役,是将他和石元孙的家族推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开始……
元昊早已得知宋军动向,早在三川口(延州西北,距延州城仅5里)设下埋伏,静待诸路入套的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