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3
面临燕国局势,王翦所忧者,在于秦国庙堂对“灭国必战”尚无清醒决断。
王翦很清楚,由于燕国热诚谦恭,献地献人加称臣,使秦王与李斯尉缭等一班用
灭亡而又企图使其放弃最后的抵抗,至少,亘古至今尚无成例。夏商周三代以来
,没有不战而能一统天下者,而只有经过真实较量打出来的一统天下。
在秦国君臣之中,可以说,王翦是第一个清醒地看到这种种不同的。
“灭国必战,战而有度。”这是王翦对大将们宣示的八字方略。
自灭赵大战之后,王翦已经是天下公认的名将了。作为战国兵家的最后一个
十余万,俘获二十余万而坑杀之。其根本,深藏在这种全歼敌军的酷烈战法之中。而今日秦军,却不能如此了。理由只有一个,所有作战国的军兵人口,都将是
秦国臣民,都将是未来一统大国的可贵人力,恣意杀戮,只能适得其反,给未来
一统大国留下无穷后患。这一变化,对素以斩首歼灭战为根基的秦军,其难度是
异常巨大的。
其三,不能避战,必须求战。历来战事,多以种种因素决定能否开战。若对
大师,尉缭子曾经备细揣摩了王翦在秦军中的种种举措,深有感喟道:“王翦之
将才,与其说在战场制胜,毋宁说在军中变法也!有度而战,谈何容易!”以后
来被证明的史实说话:秦一天下,王翦三战,灭赵灭燕灭楚,恰恰是最为关键的
三次大战;赵最强,燕最老,楚最大;三次大战,王翦都以其独有的强毅、坚韧
、细腻的战法顺利灭国。不战则已,战则没有一次惊心动魄的大反复。这是后话。
己方不利,则应多方寻求避战。然则,一统天下之战不同,无论敌国是否好打,
都必须打。不能摧毁敌国之抵抗力,则敌国必然不会自己降服。唯其如此,不经
大战而能灭国,亘古未闻也!兵法所云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在相
互对抗的局部战事中,这是有可能实现的。譬如以强兵压境,迫使对方不敢大战
而割地求和等等。然在灭国之战中,事实上是不可行的。也就是说,要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