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7
能提。在天下大争的时代,君主不言利国,岂为君主?更深层的可笑处在于:魏
惠王明知邦国之争在利害,不可能不言利;也明知大名赫赫的儒家大师孟子的治
国理念,明知邹衍、淳于髡等阴阳家杂家之士的基本主张;当此背景,却要生生
求教一个自己早已经知道此人答案的问题,岂非滑天下之大稽?说穿了,作秀而
已。魏惠王亲自面见过多少治国大才,没有一次如此“严正沉重”地谴责过自己
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
;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
为!’”
这一场景,实在令人忍俊不能。魏惠王庄重无比,先宣布自己不说油滑的虚
话,一定说老实话(寡人不佞),于是,一脸沉痛地将自己骂了一通,最后郑重相
,也没有一次如此虔诚地求教过,偏偏在明知谈不拢的另类高人面前“求教”,
其虚伪,其可笑,千古之下犹见其神色也。
后来,魏惠王便如此这般地开始尊贤求贤了。经常恭敬迎送往来于大梁的大
师们,送他们厚礼,管他们吃喝,与他们认真切磋一番治国之道,而后殷殷执手
求,请几个赫赫大师谋划有利于魏国的对策。如邹衍、淳于髡等,大约觉得魏惠
王此举突兀,一定是茫然地坐着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偏大师孟子自视甚高,肃
然开口,将魏惠王教训了一通。滑稽处在于,孟子的教训之辞完全不着边际。分
明是一个失败的君主向高人请教利国之道,这个高人却义正词严教导说,君主不
能言利,只能恪守仁义!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作为君主,连“利”这个字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