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1945年10月中旬,国共两党于10月10日签订的和平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突然发出了向我华北解放区进攻的命令。
此次,蒋介石动用了14个军约15万兵力,分三路沿平汉。同蒲、津浦三条铁路,向我华北解放区杀奔而来,气势汹汹,大有一口吞掉我华北解放区之势。
蒋介石的用意十分明显,企图控制铁路,发挥美国现代化装备的优势,割裂我各解放区的联系,压迫我军退入农村或山地,以便各个歼灭。
这三路进犯蒋军,以攻击平汉路的一路为主。其首要目标,是夺取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首府——邯郸。
此时,正在山西指挥上党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得知敌人进击华北的情报,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大多仍在上党地区,邯郸前线只有杨得志所部不到2万人的兵力。敌我兵力是5:1。
经过数小时激战,渡口完全被红1团占领。
杨得志和团部的其他领导是乘第三船过河的。这时,天色已晚,船工们加快速度,把红军一船又一船地运向对岸。
正当红1团全部渡过大渡河之际,杨得志获知,追敌薛岳等部也已北渡金沙江,从德昌赶来了,然而为时已晚,正是杨得志指挥红互团强渡大渡河成功,为后面千军万马的红军打开了通路。
蒋介石要把红军变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3.杨得志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可谓身经百战。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
几经思考,刘伯承决定把战场选在平汉线东侧滏阳河以南。漳河以北的河套里。刘伯承认为,该地是多沙地带,不好挖工事,无坚可守,但南有漳河可断敌退路,可以把敌人的长处转化为短处,使我军能够避其长击其短。
感到如此大的压力
邯郸,春秋战国时为赵国的国都。那时的赵国,东临燕。齐,西接秦国,南连韩、魏,北近匈奴,“数拒四方之敌”,被称为“四战之国”。到了近代,人们又称它为“四战之地”,其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提起邯郸,人们不由得想起“黄粱一梦”这个典故。说的是在邯郸北面不远处有个唤做黄粱梦的小村,山东卢生借宿在此,在旅店里遇一道士。那道士给卢生一个枕头,卢生枕在上面睡着了。这时,店主人刚蒸上一锅黄米饭,卢生梦见自己做了大官,娶妻生子,享尽了荣华富贵,可一觉醒来,黄米饭还没有做熟。
这个典故的含义,也是不言自明了。
然而,在半个世纪以前,正是在这“四战之地”,蒋介石做起了他的黄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