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这种缺点,实在是由于教育制度的不良所致。
德国的教育,在战前缺点极多。
他的制度,仅注意于知识方面而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植。
对于人格的养成以及责任心的激励,更少注意;至于意志力的和果断力的培养,那就完全漠视了。
所以,这种教育所养成的人才,大都不是强毅的壮士,而是懦怯的书蛀。
但是,德皇的此举,情有可原,因为毕士麦尚且不能觉察了这——个危险。
事实上,这一件事使理想的美德居于金钱之后。所以此风一开,勇武的贵族,立刻能退居在财阀之后,这是十分明显的。
在大战以前。德国的商业,因为发行股票而已经趋于国际化。
一部分德国的工业,固会努力于防制这种危险,但是,终于还是牺牲在资本联合攻击之下,有密切关系的马克斯主义运动,也是为虎作伥的。
反对德国“重工业”的持久战,这便是;国际化的发端。当时国际化正靠着马克斯主义的助力而力图实现,要想完成这项的,那么、在革命中马克斯主义是不得到胜利不成的。
战前,世人大都这样的看德国人,而我,德国人也因此而邀人推崇。
德国人为的所以受人欢迎,这是因为他们是有用的人的缘故。
然而,意志不坚,那就并不见重于人。
当我执笔写述这本书的时候,他们对于德国国有铁路的总攻吉正获得了胜利,这种铁路,就是落在国际资本家的手中了,因此,“国际”社会民主党,又达到了其他的一个主要目的。
德国工业化的进行,得到成功的最好的确证,就是大战后,德国一位工商界要人发表的意见,说商业是使德国复兴的唯一的力量,这便是德国工业化成功的明证。
史旦尼斯(Stinnes)的这句话引起了极大的纠纷;但是仍被采纳,而且在转瞬之间。
便成为一切欺人者及空谈家的格言;自革命以来,毁坏德国的运动,便是这班冒牌的“政治家!”在战前,德国衰颓的唯一征兆,就是国人一天一天的精神委靡,作事不力。
这是他人临事不能决断,遇事畏葸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