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二战全景纪实 > 第61章

第61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经过李宗仁上下做工作,张自忠到59军上任去了。他在离开南京时,特地向李宗仁告别。他说:“要不是李长官一言九鼎,我张自忠不被枪毙,也当陷缧绁之中,为民族罪人。今蒙长官成全,恩同再造,我张某有生之日,当以热血报国家,以报知遇。”

张自忠调归李宗仁领导,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但不愿与庞炳勋在一个战场作战,更不愿受庞的领导。

---------------

第3军团编入第5战区后,庞炳勋带着情绪来见李宗仁。李宗仁一反常规,全副戎装到大门口热情迎接。由于他态度

谦恭,破格接待,使“不倒翁将军”非常感动。李宗仁诚恳地说:“庞将军久历戎行,经验丰富,论年资,你是老大哥,我是小弟,本不该指挥你。但现在我被任为司令长官,所以,在公事上,我是司令长官;以私交而言,我是小弟。我们实是如兄弟的战友,不分什么上下。”李宗仁还回忆了20多年黑白不分、是非不明的内战,说:“那种生活太没意思,败不足耻,胜不足武。今日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一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战死沙场,才真正是死得其所,这样才不愧做一个军人。”

李宗仁一席肺腑之言,使这位“不倒翁将军”感慨良多。他说:“长官德威两重,我们当部属的能在长官之下为国效力,天日在上,万死不辞。请长官放心,我这次决不再保存实力,一定同敌人拚到底!”

当时,军政部有命令,要把庞炳勋的特务团并入其他四个团,但其他四个团已满员。如不能归并,就只好遣散。李宗仁十分同情这支“杂牌军”的处境,几经交涉,军政部同意暂时维持现状。消息传来,第3军团全军沸腾,“不倒翁”更是感激涕零。这支“杂牌军”在开往临沂时,李宗仁又亲自去欢送,进行训话,致使“杂牌军”群情振奋,军容殊盛。

2月下旬,敌我双方在临沂县城发生了激烈的攻防战。担任进攻的日军是参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坂垣所指挥的第10师团。这个师团附属一个山炮团,一个骑兵旅。日军攻势凌厉;第3军团将士誓死守城,毫不示弱。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反复冲杀了几昼夜,结果被老谋深算的“不倒翁”的“杂牌军”打得死尸枕藉,不能前进一步。这一场恶战被国内外数十名记者和武官传播出去,使“杂牌军”声誉大振。

日军久攻不下,于3月9日撤至汤头以南阵地整顿待援。坂垣又调来5000人、大炮30余门、坦克29余辆,企图强行通过临沂防地向台儿庄进发。日军先后攻占了沂河以东汤头以南沙岭子、白塔、太平、亭子头等村庄。庞军虽奋力搏斗,但因牺牲太大,渐感不支,只好告急求援。

由于临沂一战关系重大,李宗仁一面电令庞炳勋“坚决保卫,拒敌前进”,一面急调张自忠的第59军北上增援。

张自忠原与庞炳勋都是冯玉祥的得力战将,二人关系极好。后因在关键时刻庞倒戈反冯,二人结下宿怨。1933年春,张自忠率部参加喜峰口长城抗战,所部大刀队与敌近战、夜战,杀出威名。“七七事变”时,由宋哲元保荐,担任了北平市市长。他奉宋的密令,以市长身份与敌周旋,一时被社会认为是“国人皆可杀”的汉奸。但他不顾个人声誉,忍辱负重,巧妙地掩护第29军撤退。华北战事失利,国军撤退时,他被困在北京城,遂缒城出逃,以丢失北平的负罪心情来到南京。当时,京沪舆论均指责张自忠擅离职守,吁请中央严惩;南京街上竟贴出标语骂他是汉奸,军委会有人主张军法会审;更有人想乘机收编他的军队。张自忠成了众矢之的,有口难辩。

李宗仁闻及此事,对张进行了一番考察。了解了真相,便找张自忠恳谈。李宗仁诚恳地说:“荩忱兄,我知道你受委屈了。”张自忠乃一血性军人,在一片责难辱骂声中忽然听到战区长官说出这样一句温暖而知心的话,顿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李宗仁继续说:“现在京华舆论谴责你,因为他们不了解情况。等他们了解了底细,就不会再骂你了。他们的动机是纯洁的,我想你会谅解他们的。我是了解你的,当然也谅解你。我劝你不要灰心失望。我小时候曾背过刘禹锡的《浪淘沙》词,词中说:‘莫道谗言如浪涛,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可见,冤假错案自古就有,一时被人误解不要紧。我准备向委员长进言,让你继续带你的部队。”张自忠感激地说:“承蒙李长官为我缓颊,中央如能饶恕我,让自忠戴罪立功,我一定以性命报答国家,决不辜负李长官的期望。”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