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凶悍的德国伞兵迅速在突尼斯城着陆,打垮了为数不多的法国守军,控制了机场和港口。
之后,大股德意军接踵而至,组成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由冯·阿尼姆将军任司令。
阿尼姆将军指挥德军在突尼斯狼奔犬突,很快打败了士气虽高但装备简陋的法军,夺取了扼守突尼斯沿海平原的“东脊”。
艾森豪威尔指挥的东进盟军遇到连日大雨,道路、机场成为泥塘,运输停顿。
盟军飞机虽多,却无法起飞;德意飞机却可从突尼斯城的混凝土机场跑道上起降,轰炸盟军。
言词之中让人感到他有难言之隐。
丘吉尔明白:没有美国参战,英国是无力取胜的,欧洲大陆无法光复,英国就得长期处在纳粹的威胁之下。
在此情况之下,丘吉尔只得硬着头皮,舍车保帅了。
罗斯福雄才大略,一个妙词,勾画出羽翼已丰的美国决心领导世界的雄心壮志。
但通往胜利的道路仍然漫长,充满艰辛。
盟军攻势成为强弩之末。
1942年12月25日,盟军企图占领突尼斯城,但被德意军轻易击退,只得掘壕固守,等天气放晴和援军到来。
在盟军与阿尼姆对峙时,隆美尔正率领在北非征战近2年的老兵们,越过茫茫沙海,一次次躲过英将蒙哥马利设下的圈套,不顾疲劳,向突尼斯退去,准备同阿尼姆会合,坚守马雷特防线。
1月份,隆美尔进入突尼斯,蒙哥马利还在后面跟着。
卡萨布兰卡会议后不久,初出茅庐的美国陆军在突尼斯刚与德军交锋,就挨了受伤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一记重拳,被打得满脸开花。
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卡塞林山口之战”。
隆美尔在阿拉曼被英将蒙哥马利打得落荒西逃后不久,美将艾森豪威尔又率盟军在北非登陆,锋芒直指突尼斯。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见隆美尔腹背受敌,知道大势不好。
但两人不愿将北非拱手让给盟军,从而将意大利本土和整个地中海北岸暴露在盟军的打击之下,便急令驻意大利本土和西西里的德意军队火速海空并进,在盟军到来之前,抢占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