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1945年3月,中印公路举行通车典礼,蒋介石把这条公路正式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和他的同事们,在中美关系史上写下了珍贵的一页。
---------------
23.反攻缅甸(1)
---------------
蒋介石仍执意不允,并于9月19日在与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共进晚餐时说,已命宋子文请罗斯福更换史迪威。
赫尔利也告诫总统:支持史迪威,“你将失去蒋介石,并且可能随之失去中国”。
此时,罗斯福鉴于日军在华南的进攻已成强弩之末,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已取得重大胜利,苏联已答应对日作战,战胜日本指日可待,战后美国仍需要通过蒋介石控制中国,遂于10月18日复电蒋介石,同意撤换史迪威,任命魏德迈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21日,史迪威离华返美。
史、蒋矛盾就此结束。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协助英军作战。
至5月中旬,中英联军作战失利。
日军占领缅甸,英军退入印度。
中国远征军主力退回滇西,后编成第11、第20集团军,部署在怒江东岸担负江防守备任务;远征军之一部,经缅北越过野人山进入印度的列多,后到比哈尔邦的兰姆珈营房补充和整训,编为中国驻印军。
日军占领缅甸不久,即一方面加紧控制缅北,封锁滇缅、中印公路,断绝援华物资的陆上运输通道;另一方面又妄图乘胜侵占印度东部,以断绝美国援华物资的空运基地,阻止盟军从印度向东南亚反攻,以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和印度屈服。
纵观史、蒋矛盾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史、蒋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史迪威的在华使命与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完全吻合所造成的;史迪威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错误转向的必然产物。
史迪威为了美国的利益,从抗日的角度出发,想利用中共军队抗战,而支持和同情中国共产党。
出于同样的目的,他对国民党政府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热衷于内战等表示不满和憎恶。
他客观地观察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为维护国共合作,推动联合抗日所做的工作,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都很有利。
史迪威为打通和修复中印公路及取得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