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电报提出,如不马上把中国军队的指挥全权交给史迪威,就停止美援。
到4月22日,蒋介石才不得不表示同意,但却又以种种理由进行拖延。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后,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罗斯福决定派副总统华莱士到中国,说服蒋介石与中共达成一项联合抗日的协定。
6月18日至30日,华莱士同蒋介石在重庆进行了多次会谈。
蒋介石坚持反共立场,并要求把史迪威和美国驻华大使高斯调走。
蒋介石向美国正式提出了带有截止期限的三项要求,如果这些租借物资不能如期运到,他就“取消”中国战区,“重新调整”中国的立场,做出“其他安排”。
1942年8月,蒋介石曾向来访的罗斯福的特使柯里提出撤换史迪威的请求。
史迪威和他的政治顾问戴维斯、谢伟思等人,通过长期观察认为:国民党政府“是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政治上不民主;经济上贪污腐化,囤积援华物资;军事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准备内战。
他们担心,如果中国发生内战,将直接影响到抗日的大局。
1943年9月16日,史迪威建议蒋介石武装和使用中共部队对日作战。
这时,国民党战场的形势越来越糟。
罗斯福接受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于6月30日提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并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求由史迪威指挥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的所有中国军队。
这是蒋介石最忌讳的一个问题,他已经越来越把共产党而不是日本人作为他的权力的主要威胁。
蒋介石不但在使用共产党军队问题上不做任何让步,就连史迪威要求把封锁延安的胡宗南的数十万部队调往抗日前线也不允许,甚至还要把在缅甸与盟军一起作战的部队抽调回国。
9月18日,罗斯福给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牒”式的电报,并让史迪威面交蒋介石。
为了了解中共并建立联系,1944年1月15日,戴维斯拟定了派遣美军观察团赴延安的计划。
2月4日,史迪威向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报告说,国民党政府用50万军队在华北围堵中共军队,对中国抗日战争大有损害。
对此,罗斯福颇感忧虑。
2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正式提出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延安的要求,遭到蒋的拒绝。
3月22日,罗斯福再次致电催促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