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永乐大帝 > 分节阅读 69

分节阅读 69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听到皇上的决定后,李至刚忍不住怀疑:莫非皇上对李贯仍然余怒未消,因此派遣读书人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受苦,以便让士林深恨李贯?

想到皇上居然如此刻薄,李对刚不禁都感到一阵寒意。文渊阁学士们也参加了早朝。李至刚想到的事,他们也想得到。但,反对的话他们同样也说不出口,毕竟朱棣的理由光明正大:这个举措是为了实现华夷一家。

李贯举起儒家仁爱的思想做旗帜时,连皇上都觉得不容易反驳。现在皇上以彼之道还之彼身,臣子们更是没办法反对。

稍一琢磨。杨荣旁敲侧击的说道:“皇上,东北一带倒也罢了,总体上还算平静。而西北一带很多的方至今仍然是时降时叛。让监生前往西北一带去做教谕,若当的叛们的性命?”

朱棣冷然道:“岂能因西北诸蕃降而复叛便放弃民族融合政策?那些番人头领若老老实实也就罢了,朕也由得他们依旧在当的快

因此,朱棣无论如何也要将清谈的成本提高一些。支持作者,支持

第二十九章民族大融合

永乐大帝第二十九章民族大融合

大臣们以为皇上发泄了一通怒火后会消停下来,但礼部尚书李至刚得出的结论却并非如此。

刚刚吃过中饭李至刚便被召入宫中,进了养心殿才发现,文渊阁的诸位学士也在里

“民族融合政策已经通过了廷议讨论,但细则还没有定下来。你们先讨论一下向羁縻区派遣教谕的问题。”

周忱的策论《论如何实现华夷一家》有五条建议,第一条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应引导少数民族日常使用官话,学习汉字”;第五条是“鼓励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如果不派遣读书人前去,那么所谓的“引导”和“鼓励”便都是一句空话。

明朝的秀才,一般是大府20名,大州县15名,小县4名或5名。全国秀才在左右,而举人限额在1500上下。明朝的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在300名左右。因此,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无法通过考取进士的方式做官。

其实明朝的读书人考不上进士也能做官,比如说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又或者举人参加会试落选后进入国子监就读。总之,监生们学习期满者后考试合格便可以获得官职。不的往往能迅速升上高位,而监生贡举往往蹉跎许久不得志。原先是举人的。好歹还能授与小京职、府佐、州县正官这样的职位。原先是秀才的,却多半只能获得从九品甚至未入流的副教授、儒学正、教谕等学官。

既然民族融合离不开读书人。而读书人也大多希望做官,朱棣决定做件好事:实行就读包分配,派遣国子监的监生去教育少数民族日常使用官话,学习汉文。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