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清宣统3年12月15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王室宣布退位。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中华民国3年,公元1914年8月23日,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机,日军进攻德国军队盘踞的青岛,之后强占青岛和胶州湾。
中华民国3年,公元1914年12月,袁世凯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成为终身大总统。
“朕好恨啊……”
光绪皇帝吐出这几个字来,咯出一口鲜血,一腔儿幽怨愁恨,便随着那离了窍的三魂七魄同归地府去了。(注:光绪皇帝的死因有多种说法,一直是清史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事件之一。按照
《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清史稿》等官方史书的说法,是得病而死的,但按德龄女士的《瀛台泣血记》中的记载,爱新觉罗-载湉实际上是被太监李莲英毒死的,不过也有人说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而他的侄子爱新觉罗-溥仪先生在《我的前半生》中写到,他在小时候曾经听皇宫里的老太监说,德宗皇帝在服用了袁世凯送来的一副药之后,很快就死去了,这说明他其实是被袁世凯毒死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说法,是因为袁世凯、慈禧太后、李莲英等人都与光绪皇帝有比较深的仇怨,他们害怕在慈禧太后病逝之后,光绪皇帝掌握政权。从此,光绪皇帝的死因就成为一个不解的历史之谜。本书的前言记载历史事实,所以采用正史上记载的第一种说法,即光绪皇帝是正常死亡的。但为了戏剧化的需要,也想让这一本书更好看一点,本书后面的内容将有所不同。)《清史稿》上这样评价光绪皇帝: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廉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意思是说,光绪皇帝亲政的时候,年富力强,又胸怀大志,想要振兴国家,洗雪国耻,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破格提拔维新派人士,以变法而自强。只可惜慈禧太后这个老顽固发动政变,破坏了变法,光绪皇帝自己也被囚禁在瀛台。后来终于引来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华的,光绪皇帝被迫西迁。当光绪抑郁而死之后,国运也因此越来越衰败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且不言瀛台的愁云惨雾,先看看西太后慈禧的寝宫里面又是怎样一种景象。
慈禧生于道光15年,公元1835年,尽管操纵了中国政权长达半个世纪,但此时的她,也仅仅只是一个七十三岁的濒于死亡的老妇人罢了。同皇帝一样,她也得了重病,生命也只是在病床之上游离。但她却不能比皇帝早咽下那一口气。光绪皇帝尽管有37岁,却一直没有子嗣(晚清的几个皇帝,清穆宗同治皇帝,清德宗光绪皇帝,以及末代皇帝溥仪都没有子嗣,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肯定同封建帝王荒淫无耻的生活有关。溥仪曾经说过,在他几岁的时候,就有太监把宫女推到他的床上,引诱他做坏事,结果他年纪轻轻就捞了个终生残疾,一辈子都不能行房事),大清帝国的储君还没有确定下来呢!
中华民国4年,公元1915年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袁世凯政府承认《二十一条》。
她派人找来了醇亲王载沣(老醇亲王奕譞之子,荣禄的女婿,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光绪皇帝共有三个异母弟弟,排行第五、第六、第七,都是醇贤亲王侧福晋刘佳氏所出。老五名叫载沣,生在光绪九年,八岁袭爵,都叫他“小醇王”。义和团入京,德国因为公使克林德被杀,算是受害最重,所以由瓦德西当联军统帅,瓦德西到京不久,就提出要求,应该派亲王为专使,到柏林向德皇谢罪,而且指名要求,以十八岁的小醇王载沣,充任专使。载沣在德国很受礼遇,德皇不独以隆重的礼节,接待载沣,而且降尊纡贵,亲到行馆答访,情意殷殷地谈了许久。又邀载沣至但泽阅兵,参观曾来华游历,觐见过皇帝的亨利亲王所统帅的海军,甚至还作了德国皇后茶会的主宾。由此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又抱来了载沣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溥仪是载沣同荣禄的女儿所生的儿子),就在皇帝驾崩的消息传来之时,立溥仪为皇帝,封载沣为摄政王。
安排完身后的一切,慈禧太后才在光绪皇帝死去的第二天夜里,即光绪34年11月15日夜死亡。
大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11月,爱新觉罗-溥仪即位,改元宣统,加光绪皇帝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
大清宣统3年,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满清政权陷于瓦解。
大清宣统3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