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他讲的是优雅的法语,那时候的外交官不仅借助它来说话,而且借助它来思考,他说起话来带有很平静的、长辈庇护晚辈时特有的腔调,那是上流社会和宫廷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独具的语调。他向朱尔典夫人跟前走来,把那洒满香水的闪闪发亮的秃头凑近她,吻吻她的手,就心平气和地坐到沙发上。
“亲爱的朋友,请您首先告诉我,身体可好吗?您让我安静下来。”他对朱尔典说道,嗓音并没有改变,透过他那讲究礼貌的、关怀备至的腔调可以看出冷淡的、甚至是讥讽的意味。
“当你精神上遭受折磨时,身体上怎么能够健康呢?……在我们这个时代,即令有感情,又怎么能够保持宁静呢?”朱尔典说道,“我希望您整个晚上能过得愉快。”
“圣诞节晚上,我想和家人在一起恐怕要更快乐一些,”公使说道,“我女儿顺便来接我,坐一趟车子。”
“新政”和德日宪法模式的抉择。立宪、官制改革、责任内阁制、中央及地方准议会的建立及试验这一系列新观念和新事物在眼花缭乱之中纷纷在中国社会登场。
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行在”发布了“变法上谕”,而导致这一举动产生的直接背景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逃亡,以及後来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的胜利被认为是立宪的结果,从而再次极大地推动了业已开始的立宪舆论准备。“此非日俄之战,而是立宪专制二体制之战也。”1905年1-5月,俄国陆海军相继在旅顺口、沈阳、对马海峡遭到日军的毁灭性打击,这一事件,再次推动了中国的立宪运动的发展。日胜俄败,中国人民抗拒专制,要求立宪的力量又从压抑中爆发出来,反对专制要求立宪的呼声日高,并把立宪运动推向准备阶段。这是在戊戌政变之後的新的一轮变法运动的呼声。
1905年7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连衔请自12
年之後实行立宪,并请简派亲贵大臣赴各国考察政治。与此同时,清朝亲贵中的一些人类也开始公开主张立宪。陆军部尚书铁良及民政部尚书徐世昌等“於宪法亦粗有讨论”,湖南巡抚端方入朝召见时,又反复建议实行立宪,商部尚书贝子载振支持端方,於是慈禧在时局艰难、内外压力下,被迫同意实行立宪。
现在,朝政已经到了皇帝的手中,他会怎么做呢,是将君主立宪继续下去,还是回到原来的专制呢?这是朱尔典想要知道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卷光华维新第四十四章大国外交(二)
(更新时间:2005-6-418:22:00本章字数:2557)
这时的朱尔典刚刚病愈。正如他所说,他身罹阑尾炎(那时候,阑尾炎是个新词,只有少数人才用它。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陛下因为一次阑尾炎引流术,而推迟了加冕,使得阑尾炎也变成了一种高贵的疾病)。清早由一名红衣听差在分别发出的便函中,千篇一律地写道:“大使(或公使),如您意下尚无任何可取的娱乐,如今日晚上这个可怜的病人的症候不致使您过分惧怕,则请于七时至十时间莅临寒舍,不胜雀跃。约翰-朱尔典。”
“我的天,大打出手,好不激烈!战争刚刚停顿下来,马上又是一场晚会。”一位进来的公使说道,对这种接见丝毫不感到困惑,他穿着绣花的宫廷礼服、长统袜子、短靴皮鞋,佩戴着多枚明星勋章,扁平的面部流露出愉快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