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皇帝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出使天竺。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两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其人也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策马北上,来到了泥婆罗国(尼泊尔)。在这里,王玄策与泥婆罗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有友好关系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名义,向泥婆罗借得七千骑兵。玄策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讯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说到这里,刘镇宇不由地回味在这位比较特别的大唐使节的所作所为上了。
“在北天竺,王玄策大败北天竺军,活捉酋王阿罗顺,坑杀数万人,破城数十座,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由此灭亡。在开战时援助阿罗顺的东天竺酋王尸鸠摩,在王玄策大败北天竺后,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高晨听罢,不由拍手叫好:“想不到我大唐先人竟有如此胆魄,真是令人敬佩和神往。不过要是知道印度兵这么烂,我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只管拼命往东打了!”
“哈哈,”刘镇宇不由大笑起来,过了好一会才停了下来继续说道:“其实印度人也不是那么无能,最少他们的佛教深深影响了我们大唐。现在整个南亚大陆上所有的民族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概念,你的分封制度和民族扶植制度非常不错,这会在南亚大陆造成无数的民族,他们会有自己的习俗,语言和政体,有相当的自治和封闭性。而且在北天竺、泥婆罗和南天竺、僧加罗(斯里兰卡)等地,佛教还在顽固的存在着,这里的佛教同传出去的、我们所知道的佛教不一样,他们同婆罗门教的矛盾是异常尖锐的。你扶植佛教的举措也不错!要在南亚大陆造成不同区域不同宗教的局面,这样会更加乱中添乱了!”
尤其是夏天,简直是生津解暑之良品。
不过这种在刘镇宇眼里很普通的喝法,在许多人眼里就有些牛嚼牡丹了。这些从大唐千里迢迢运来的上好清茶,比等重的黄金要贵的多。在欧洲许多贵族,不是贵客到来,或者重要的日子,是不会用这些金贵的青茶,他们平日只是喝相对廉价的黑茶(也不便宜呀,这些东西让那些大唐和大秦商人不知赚了多少“黑心钱”!)。
刘镇宇的这种喝茶方法曾经让他的岳父君五爷吃惊不已,他几乎是两眼冒星星地看着刘镇宇在那里大口地喝着那些金贵的茶水,真是有钱呀!这更加坚定了他要狠狠刮这个女婿一笔的决心。
现在我们的刘镇宇依然在那里大口地喝着茶水,看着他那个样子,高晨在那里感叹,自己面前的大王陛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不是指他是大秦的国王,而是单纯指他名下的私人财产。但是这位一个大富豪却表现地非常奇怪。如果谁要问他,他的财产有多少,他肯定会苦思半天,然后不好意思的告诉你,他要回去问一下老婆。这位大富豪最大的乐趣就是修建城堡,只要发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掏出大把的金钱,买下地来,修建一个并不大,但是却非常漂亮的城堡。对于自己国王的这个嗜好,国人和大臣们也不会说什么,反正国王陛下用的是自己的钱,不过带来的影响是,刘镇宇设计修建的任何一个城堡、行宫,都会被人仿制,虽然不敢修地一模一样,但是总是吸取了它的风格,发扬光大。
就在高晨在那里胡思乱想时,刘镇宇又开始说话了。
刘镇宇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影响婆罗门教的两位哲学家,商羯罗(约788-838年)和罗摩奴阇(约生于1028年,活到12世纪)都还没有出现,不过他们的思想迟早会出现,婆罗门教迟早会变成一个强有力的宗教。但是在王国的扶植下,佛教势力早就强大了,不会象自己在那个世界,佛教对那个婆罗门教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你们就使劲地去闹腾去吧!”刘镇宇心里暗暗地说道。
“天竺人,不,现在应该叫印度人,他们对自己文明的坚持和对外来文明的同化能力,真是令人惊叹。雅利安、希腊人、匈奴人,他们用武力征服这个巨大的地区,最后自己也被淹没在其中。不过同他们的同化能力来说,印度人的武力实在是太差了!”
说到这里,刘镇宇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高晨,你知道太宗皇帝时一个在天竺大大出名的人吗?”
高晨想了想:“玄奘法师?”
“那个光头,我不喜欢他,所以他算不上!”不知为什么,刘镇宇对这位中国佛教历史非常有名的高僧一点好感都没有。也许是在那个世界里看《西游记》,非常厌恶那个有事叫悟空,没事就念紧箍咒的秃驴,或者在《大话西游》里觉得那个简直就是超级武器的唐僧太可爱了,反而地对这个原型不喜欢了。
高晨想了想,摇头道:“陛下,臣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