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整个二十年代,日本经济都非常之困难。在1921~1929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只增长3%。不要说与中国的增长速度相比,在英、美、法、德等主要工业国家中,也仅仅高于英国的1.7%。故而,在日本基本不存在投资过热的情况。
但是,由于其外向型经济结构的限制,经济危机一来临,日本经济就受到严重冲击。美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很大。
出口商品大量滞销,商品价格锐跌,投资者失去信心,日本的股票市场也随之暴跌。
更是让日本就受不了的是,稍后中国《贸易法案》的公布。
第一、第二大贸易国同时出现问题,等于说日本70%的对外贸易出现问题。对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来讲,这不亚于灭顶之灾。
中国在奋力追赶后,终于搭上了“二十年代”号黄金列车,日本就很不幸了,他们似乎就要搭上列车了,却终未实现。
日本工业基础薄弱,远不如欧美等老牌工业国家。20年之前,日本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欧战基础上的。不仅欧洲各国在军需和农产品上有大量的需求。英、法、德等国在亚洲、非洲的市场也空了出来,工业品在这里的价格上涨了三倍以上。中国联省的重工业尚可,轻工产品连国内市场都没有完全占据。日本产品在几无对手的情况下,迅速抢占市场。
到19年末为止,欧战刚刚结束,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从战时经济恢复,日本又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经济持续繁荣。但是,随着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非市场,日本货一败涂地,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产量下降了16.3%,其中造船业83.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国际收支逆差达3.1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8亿日元。
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25亿日元。
美国那里,没有办法了,那是天灾;中国这里,日本当然要全力以赴,这还算是人祸的。
对于日本大使芳泽谦吉的约见,唐绍仪早已准备就绪。我们商议后,觉得危机好,有危险才有机会,决定趁此机会,解决台湾问题。
其中,与中国的日贸易超过日本对外贸易的半数,带来的年均逆差却不过几千万日元。如果算上亚兴公司的收益,逆差还可以减少大半。日本很清楚其中的意义,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日本的贸易逆差再增加十亿,也不是不可能。
农业也未能幸免,这一回中日贸易却加深了日本的农业危机。4000个缫丝厂停工,23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中国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日秘密同盟的存在,日本获得了最惠国待遇,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并提前撤离了大部分西伯利亚驻军,裁减了部分军队。所以,日本的经济危机被部分削弱,财政开支也要比历史上小一些儿。
此后,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
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极其深远。关东大地震使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并背负了巨额外债。几年后,日本刚刚摆脱萧条,又因此爆发了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和萧条再次袭来。然后,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