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72章

第172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丘吉尔仔细研究过后,还是放弃了使用武力的打算,大英帝国的武力实在不足为凭,他决定尽量采用外交手段,把土耳其拉到英国一边。相对而言,土耳其与英国的关系更好一些儿。距离中国也远一点儿,中国武力干涉的可能性也小一些儿。

至于从源头上截断德国的物资补给,丘吉尔并不认为有可行性。中国自独立以来,和英国的关系就一直不好,多半时间里,两国关系只能用恶劣来形容。中国由于实力不及,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但中国现实的狠,与犹太人差不多,在贸易上向来一视同仁——丘吉尔在欧战就知道了这一事实。因此,在他看来,英国不可能为中国提供更大市场,更多利益,外交部与中国的交涉,只是略尽人事而已。

中国是在24年前后,与伊朗、土耳其和阿富汗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但真正的发展,还是在28年以后。从那时候开始,主持中国的外交的人选,从顾维钧换成了唐绍仪,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也不光是外长变化引起的,中国内外情况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

在二十年代初,中国立国未久,实力平平,自然在外交上要低调,需要周旋于列强之间。待唐绍仪接任外交部长,那已经是28年,中国国力大为改观,政策也就随之一变。

这条中国-伊朗-土耳其-德国路线,就象一根针一样扎在丘吉尔的心上。通过这条路线,德国就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中国是世界第一的农业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丘吉尔清楚,一个无虑补给的德国有多可怕,如果欧战德国的补给充足,那就胜负难测了。

一言以蔽之,这条运输线对德国,就如同大西洋航线对英国一样重要,是决定胜负的生命线。丘吉尔说什么,也要掐断它。

意见提出了很多,也有不少都在执行中,却还没有能够根本解决的办法。

意大利弊在与希腊交战,英国趁机浑水摸鱼,已经用潜艇在地中海击沉了不少往来的商船。中国虽然明知道是英国所为,却也抓不到证据,只好白白吃亏。中国想要在地中海组织护航舰队,可不容易。在这里,中国既没有港口,也没有盟友愿意为之提供军事基地,最终也就不了了之。

但是,中国商船觉得不安全,便改走黑海,从东欧运往德国了。而且,庞大的利益驱使,使得投入其中的各国商船数量有增无减。在名义上,这些物资都是运往中立国家的,英国不可能都将之击沉,引起公愤就麻烦了。

从陆地上封锁,希腊与意大利交战中,也愿意亲近英国。但在德国近在咫尺的威胁下,希腊不会冒着触怒德国的危险,断绝物资运输的,最多也就是限制少部分敏感物资的运输。贝尔格莱德的态度倒是很强硬,然不走南斯拉夫还可以走罗马尼亚,可以走意大利。

再说,德国已经把边界扩张到巴尔干半岛,没有一个人认为巴尔干半岛国家可以抵挡德军的进攻。也就是说,即使英国成功的在这里中断了运输,德国恢复它也不会很难。

于是,在麦金托什上校的建议下,众人把目光挪到了西亚地区。土耳其和伊朗两国都是中德路线的必由之路,只要有一国倾向英国,就能终止中德间的贸易。

然而,考虑再三之后,丘吉尔发现,这个主意也不是很理想。

如果早上二十年,伊朗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土耳其是欧洲病夫,英国自然是想怎样就怎样。现在嘛,伊朗在礼萨·汗的领导下21年就独立了,土耳其也在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带领下于24年独立。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