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君心本应如铁石
……
“你难道真的不愿意为朕分忧吗?”
……
良久,长福艰难的抬起头来,望着朱允炆,咬了咬牙,道:“陛下,老臣并不懂什么朝政,但既然陛下垂询,老臣作为天家家奴,自当知无不言;而且老臣刑余之人,卑贱之辈,此生也不打算离开先帝的陵园了,所以老臣就斗胆说几句,还望陛下恕罪!”
“朕恕你无罪,你起来说吧。”
“谢皇上!”
长福磕头谢恩,却没有站起来,坚持跪在地上说话:“请恕老臣直言,如果先帝在世,这些叛乱都不会发生,他们根本就不敢,另外也不会有任何机会。当时的锦衣卫无孔不入,事无巨细都会汇报至皇上案前,所以朝臣们即使在私宅,也不敢口出怨言,否则就是自寻死路。”
“而且先帝处置叛乱可谓雷厉风行,毫不手软,空印案、郭桓案这种贪腐案不说了,即使胡惟庸、蓝玉两案,数万官员及其家属人头落地,涉及的小民更是不计其数,先帝却没有丝毫犹豫,这才换来了大明的铁桶江山。”
“……长福,你的意思是要朕学皇爷爷大开杀戒?”
“老臣并没有这个意思,老臣只是在回答陛下的问题。”
“那你是什么意思?”
“陛下,”长福定了定神,犹豫了一下,道:“老臣曾经是故元大都的小太监,洪武元年,中山王率军逼近大都,元主北逃,老臣这样的小太监没有机会一起北逃,最后被中山王擒获后送到京师,侍奉先帝。说起来,那一年,老臣才刚过二十四,还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太监。”
“在元宫的时候,老臣目睹了元末的宫廷动乱,权臣如同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元主和太子还闹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当时听宫里的老人说,大元要亡了,我那时候还小,不懂天下大事,但是也觉得当时的情况似乎也不是长久之计。”
“等老臣到了京师,见了先帝,才知道什么是不世英主,如果元主有先帝一半的英明果决,元朝就肯定不会亡。”
“先帝之英明神武,可谓千年仅见。自古以来,只有北人统南,没有南人统北,但先帝硬是从金陵起兵,生生将蒙古人赶回了漠北,而且还追杀到蒙古人的老巢和林;还有人说,金陵乃繁华粉黛之地,不出强兵,先帝却以金陵为根基,练出一只强军,东灭张士诚、西灭陈友谅,北伐中原,一统天下。”
“元主是元朝末代之君,先帝乃大明开创之君,老臣都亲眼目睹过,在老臣看来,其中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元末朝纲混乱,法纪松弛,所以上不能御众臣,下不能抚百姓,焉能不亡?先帝执法严明,昔日胡大海的长子破坏禁酒令,应处以极刑,当时胡大海领兵在外,有人担心其叛乱,但先帝却说:‘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最后亲自动手,以示执法之决心。”
“当时的情况不可谓不危险,胡大海和张士诚处于交战状态,而西面的陈友谅也磨刀霍霍,随时要南下,攻击金陵。一旦胡大海背叛,先帝的基业就危险了,但先帝却毅然决然的做了。所以明军才能号令严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如果先帝选择安抚胡大海,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他领军将领必然会见样学样,那先帝如何才能统御大军?”
“经此一事,就知道先帝取天下是必然的,无论文臣武将,所求无非赏功罚过而已,只要有这一条,烟花之地、柔弱之民不仅能练出强军,还可以纵横漠北,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