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设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将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按功劳大小分封给姬姓王族和有功之臣。先后受封的功臣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人,分封的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七十一个。各诸侯世代承袭,可以在封国中分封与自己有血缘或亲属关系的下一级贵族,称为卿或大夫。卿或大夫又委派一批下级贵族去治理自己的封邑或封地,称为士或家臣。如此一来,诸侯国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a id="ft7" href="#fn7">[7]</a>指国君将各级官职依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也包括部分旁姓贵族。这一制度的根本特点是世袭,本质属性是任人唯亲。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a id="fn1" href="#ft1"><sup>[1]</sup></a>姬发率大军攻灭商朝,杀死著名暴君商纣王,占据江山,开创了周王朝。
<a id="ft8" href="#fn8">[8]</a>七国国君称王时间有先有后,如韩康始称韩威侯,其称王时间(前325年)要略晚于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但为避免混乱,本书一律采用“王”的叫法。韩康,姬姓,韩氏,名康。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国君之子称“公子+名”,其后代称“公孙+名”,如果有了官职,往往称呼其“官名+名”,后来就可能用官名为氏。
和氏璧是楚国镇国之宝,触手生温,不染尘埃,能在黑暗中发光,所以又称『夜光之璧』,是举世公认的稀世奇珍。
正所谓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楚国见晋国灭于内乱,欲乘虚而入,却被赵、韩、魏联兵打败,只好放弃争夺三晋之地的企图,改与东面的越国争锋。两国你征我伐,刀来剑往,围绕吴国旧地展开长期争斗,各自消耗了大量实力。
<a id="ft2" href="#fn2">[2]</a>指晋献公宠爱骊姬(骊戎族人)及其所生之子奚齐,为此逼死太子申生,逼迫重耳等诸公子(国君之子称公子,公子后代称公孙)逃亡。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以晋、齐、楚、越四国最为强大,形成“四分天下”的局面。四国之中,又以晋国实力最强,且占据了中原腹心之地。然而晋国自骊姬之乱<a id="fn2" href="#ft2"><sup>[2]</sup></a>后,国中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晋国政局被异姓卿大夫控制。到春秋末期,赵、韩、魏三氏大夫瓜分晋地,史称“三家分晋”,强大一时的晋国就此灭亡,分化出赵、韩、魏三个国家。
<a id="ft3" href="#fn3">[3]</a>今陕西东部与山西边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战略要地。
事实证明了孔子“礼崩乐坏”的论断。诸侯始而星罗棋布,继而强兼弱削。天下乖戾,再无君君之心,九鼎倾覆,宗庙荒废,王权旁落,名存实亡。野心和欲望日益膨胀,几百个诸侯为了扩大本国的地盘,不断相互征伐厮杀,战争愈演愈烈,中原扰攘不安。
<a id="ft9" href="#fn9">[9]</a>令尹:文官中的最高长官,等于相国。楚人以苗族先民为主体,因而楚国的官制、文化、风俗等均有别于中原诸国,但又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 id="ft4" href="#fn4">[4]</a>邯郸:今河北邯郸。大梁:今河南开封。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南。
时光流逝,物换星移,几百年过去了,周王朝最终走到了日薄西山的一天。而诸侯们羽翼已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泰山脚下的孔子饱览时代风云激荡,吞吐成文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a id="ft5" href="#fn5">[5]</a>马陵道:今河南范县西南十五里的马陵集。
尽管诸侯可以拥兵,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依然据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赏罚予夺、礼乐征伐都由周天子说了算,诸侯们必须随时听从调遣,定期纳贡朝贺,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周天子的严厉惩治。周夷王生病时,诸侯们都在本国举行盛大的祭典,为其祈祷免灾。有人告发齐哀侯不懂礼法,只知道田猎游玩,周夷王便召集诸侯,当众将齐哀侯烹杀于大鼎之中,其余诸侯们战栗不敢言。
<a id="ft6" href="#fn6">[6]</a>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函谷关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或“关东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