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於:(一)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二)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试举数例如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系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僖公五年)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汉书·艺文志)
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例如《荀子·劝学》篇引《诗经·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劝学》篇接着说:"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长於无祸。"《荀子》这里所谓"神"(人的精神修养),已经不是《诗经》的原意(天神);但是荀子要借化道来劝学,他就不能不这样引。《劝学》篇又引《诗经·曹风·尸鸠》:"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下面接着说:"故君子结於一也。"《诗经》的"一"是"一致"的一("均一"),《荀子》的"一"是"专一"的一,意义上很不相同。在上古时代这种作法是允许的。
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例如: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苏轼喜雨亭记)
先秦所引的经主要只有《诗经》《尚书》和《周易》三种。除经之外,还有所谓"传"。先秦所谓传,大约是一些传说(包括历史故事和格言)。《孟子》所谓"於传有之"(《梁惠王上》),《荀子》所谓"传曰",都属於这一类。到了汉代,所谓传则包括那些当时不属於经而又与经相表里的著作,如《论语》之类(注:《史记·李将军列传》:"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传"指的是《论语》。)。
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论语》引《诗》两次,引《书》两次;《孟子》引《诗》已达二十六次,此外还引《书》两次。《荀子》引经更多,引《诗》竟达七十次,另外引《书》十二次,引《易》三次,此外还有"传曰"二十次。诸子当中,引经最多的是《荀子》。《墨子》虽不是儒家的著作,也引了几次《诗》《书》。
汉代以后,引经据典不限於《诗》《书》《易》三种了,还可以引《左传》《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甚至引用董仲舒的作品(注:例如杨恽《报孙会宗书》:"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
稽古有明有暗。以上都是明的稽古。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例如: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扬雄解嘲)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或拥彗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同上)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孔融荐祢衡表)扬雄《解嘲》的例子,我们在文选中已经注释过了。至於孔融《荐祢衡表》一例,那是引用《孟子》和《尚书》中的故事。《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注:四岳,官名,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依蔡沈说)。汤汤,水盛的样子。割,害。荡荡,广阔的样子。怀,包围四面。襄,泛出其上。下民其咨,百姓咨叹忧伤。俾,使。(yì),治。有能俾,有才能的人使他去治水。)孔融把帝尧求贤治水的事压缩成为八个字说出来,如果读者没有读过《孟子》和《尚书》,就不容易知道他的用意了。
(二)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