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17]潘岳,字安仁,晋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人,曾作《家风诗》。
[18]潘岳首先以华美的辞采述其家风,陆机首先以辞赋陈其祖德。陆机,字士衡,晋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擅长诗赋,他曾作《祖德》《述先》二赋。又,他的《文赋》中有"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的句子。(陆机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都有功於吴。)庾信在这里隐含着自己要向潘陆学习的意思。
[19]二毛,头发有黑有白,即花白头发,指年已半老。时庾信年三十六岁。
[20]大意是:远远地离开故国,流落在异城,一直到晚年。藐,远。流离,因灾荒或战乱而转徒流落在异乡。暮齿,晚年。
[21]燕歌,曹丕有《燕歌行》。王褒(庾信同时诗人)曾作《燕歌》,元帝与庾信等诸文士都有和作。《燕歌》多是伤别之作。
西魏京都在长安,用华阳是活用典故。奔命,为王命奔走。这是指梁元帝承圣三年,庾信从江陵奉命出使西魏的事。
[8]中兴,指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即位江陵,梁亡而复兴。销,消,削减。《周易·泰卦》:"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里借用"道销"二字来说明中兴越来越没有希望。
[9]穷,指中兴道销到了极点。甲戌,即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这年西魏派于谨来攻,梁王察(古察字,元帝的侄子)与于谨合兵攻下江陵,杀死元帝。
[10]都亭,城郭附近的亭舍。三国时,魏兵攻蜀,后主刘禅降魏。守永安城的蜀将罗宪听说后,率部下到都亭哭了三天。这是庾信写他对梁朝灭亡的哀痛。
[11]囚於别馆,庾信出使西魏后,梁朝接近灭亡,西魏扣留住他,他成了囚徒,不能居使臣的正馆,而住在正馆以外的馆舍里。
[22]大意是:遇到故国遗老,也只有对泣,但哭又有什么用呢!《后汉书·逸民列传》载:桓帝时,党锢事起,兼代外黄令陈留张升弃官归乡,路上遇见一位朋友,两人坐在草上共谈,谈到悲痛处,相抱而泣。陈留老父走过,放下拐杖长叹道:"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纲罗高悬,去将安所,虽泣何及乎!"陈留古为楚地。
[23]这是说本想洁身远害,却又出使西魏。《列女传》载:陶答子妻嫌丈夫贪位怀禄,不修名节,说道:"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忽,快速。秦庭,喻魏都。魏都长安,秦都咸阳,二城相距不远。春秋时,吴兵攻陷楚都,楚国几亡,申包胥到秦国乞师救楚,才恢复了楚国。
[12]天道,天理。周星,指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岁星约十二年绕天一周。
[13]物极不反,古人认为事物发展的常理是"物极必反"(语见《鶡冠子》),而梁朝自江陵失败至甲戌元帝被杀,却未能复兴,所以说"物极不反"。连上是说:按天理,周星之时,应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现在却是物极不反了。
[14]传燮(xiè),字南容,东汉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人,任汉阳(今甘肃天水一带)太守。被王国、韩遂围攻,城中兵少粮尽。他儿子劝他弃城归乡,他慨叹道:"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吾行何之?必死於此!"终於临阵战死。这里用传燮来比喻自己的遭遇,是说梁不复兴,身羁异国,只能悲叹自己的身世,而无处求生。
[15]袁安,字邵公,东汉汝阳(故城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官至司徒。因和帝幼弱,外戚窦宪专权,每当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谈论国事时,总是呜咽流涕。这里以袁安自比,表明自己对梁朝的覆亡时时悲叹。
[16]桓君山,名谭,东汉光武时人,著有《新论》。志事,有志於事业。事,一本作"士"。杜元凯,名预,西晋时人,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通叙。自序,写文章来叙述自己的身世和志趣。《太平御览》卷六百十四载杜预的自序,中有"少而好学,在官则观於吏治,在家则滋味典籍"等语。桓谭的自序已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