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
既有对错,争论自然不休。
但是方才,杨明对他们说:别争了,你们都是对的!
这对争论了数百年的大儒们来说,怎能不震惊。
此时唯有卢植嘴角上扬。
当年求学马融之时,郑玄学识给他过非常巨大之震撼,在他看来,郑玄说是去求学,但不如说是去和马融论学,那时他便知道若要以学识来终结经学之争,非郑康成不可。
就如同杨明当初在太学时所说那样,今文经弟子认为五经均为孔子所作,因此不存在时间之古今这一说。
举个例子,《公羊春秋·桓公三年》中有云:古者不盟,结言而退。
这句话的释义是:古人若要有所约定,口头约定即可,不必发誓赌咒立盟约。
或者可以用后世另外一个词来总结这句话,即为“君子协定”。
这里的古,在今文经世家的理解当中,即是价值,而不是说古人有君子协定,而今人不用君子协定。
但是郑玄屡辟不仕,之后更是受到党锢牵连,即便他数番为之上书,也都无疾而终。
至于郑玄那些弟子,不管是出于师道,又或者是禁锢,都均未能入仕。
杨明以今文经弟子拜师郑玄,又习得郑学,是个从未有过的特例。
而现在这个特例,并未让他失望。
因此,杨明这第三句话在今文经弟子眼里,仍然是在攻击,且直击根本,程度远胜之前华歆所言。
杨明则未停,继续开口道:“如是时间之古今,《周礼》为周公之制,《礼记》为秦时之礼,《仪礼》为周时之礼,则与谥号相关记载均未有误,盖因殷、周、秦,各朝礼仪有所不同也。”
此言一出,包括那些今文经大儒在内,所有人都齐齐望向杨明。
古、今文之间争论不休,皆因认为对方所载为错。
古文经强势,也是因古文经上所载内容必然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