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肃氏度量衡新规
而在规范了“度”的标准后,赵弘润并没有顺势规范计算容积的“量”,而是先选择先确定“衡”,即重量,因为在他看来,规范计算容积的“量”这个标准,是度量衡中最让他头疼的。
这让本来对那什么“肃氏度量衡新规”并不以为然的魏天子,亦逐渐体会到这其中说饱含的深意。
而昨日,赵弘润首先确定了“度”的标准,虽然沿用的仍然是旧有的“1丈=10尺=100寸=1000分”的规定,但事实上,因为精确了“一尺”的标准,因此,它与大魏原先采用的旧尺制,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不可否认,就连魏天子亦逐渐感觉到,新规要远比旧规制便捷地多,但问题在于,旧规在大魏流传了数百年,如何是一朝一夕间就会被新规所取代的。
所谓度量衡,指的就是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标准。其中,用于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之为“度”,用于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之为“量”,而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则称之为“衡”。
首先,他先叫冶造局的工匠们,利用最简单的杠杆平衡原理制作了一只木质的托盘天平秤,然后取来一只足够装240粒稻谷的小布袋,先用天平秤称出这只小布袋的重量,用那些稻米作为计量单位。
“这似乎不像是用在秤(杆秤)上的秤砣……”
因此,在考虑了一阵后,赵弘润选取了大魏境内越来越常见的稻米作为实物的恒定标准。
三位中书大臣亦围了过来,中书令蔺玉阳更是饶有兴致地捏起一只刻有“一両”小字的铁砣,暗暗惊讶于这只秤砣的做工精致。
但是这回,赵弘润并不打算采用旧有的规矩,原因就在于,旧有的重量单位换算过于复杂、累赘,不利于计算。
不过,即便如此,魏天子仍然对冶造局充满期待,他有预感,在他的儿子赵弘润入主了冶造局后,冶造局或许还真有可能出现令天下侧目的巨大改变。
而从旁,虞子启更是惊讶地望着龙案上许许多多不同规格的铁砣,喃喃说道:“一两、二两、五两……咦?”
据赵弘润所知,古人最早采用“絫”、即黄米作为实物的标准,规定“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简单地说,一斤约等于是3840粒黄米的重量。
他惊奇地发现,用这三种规格的铁砣,可以便捷地组合,计算出十两内的所有重量:“一二为三,二二为四,一五为六、二五为七、一二五为八、二二五为九、五五为十……有意思。”
至于说到规范重量单位,赵弘润自然不会选择他记忆中的“千克”或者“克”,一来那是舶来品,二来,魏人根本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克”,因此,他仍然打算采用旧制的“两”与“斤”作为重量的基本单位,而他要做的,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规范。
听闻虞子启的喃喃自语,魏天子与蔺玉阳等人也会意过来,饶有兴致地在心中盘算着,结果还真如虞子启所言,看看不起眼的那些铁砣,组合后竟包圆了一肃斤以内的所有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