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寓教于乐
数日后,待儒家子弟大致编成了书籍,将其呈送上甘露殿,由魏王赵润过目。
一听是魏王赵润授意,众儒家弟子立刻就释然了。
在沉默了片刻后,韩王然愠怒地一拍桌案,让申不骇与张开地都有些吃惊,因为他们极少极少看到这位年轻的君主如此失态。
他们堂堂儒家子弟,怎么可能会输给小说家?但若是输给魏王赵润,那就没办法了,毕竟那位可是贤明的雄主,输了也不丢人对不对?
“可恶!”
于是乎,诸儒家弟子一改之前的失落,集思广益开始编写启蒙书籍。
这个想法真是不错啊。
然而,韩王然不愧是为了夺回王权而隐忍了十几年的雄主,在稍稍发泄了心中的愤懑后,很快就冷静下来,笑着对申不骇与张开地说道:“寡人失态了,叫两位见笑了。”
在片刻的沉寂后,有一名儒家子弟愤慨地说道:“那些家伙(小说家),怎么可能想得出这么好的办法?”
拼命追赶、且始终追赶不上,这份憋屈与失落感,深藏在韩王然的心中,直到这次才稍稍宣泄出来。
当即便有人搭话道:“我听说,是魏王陛下授意。”
尤其是“大梁学宫”一出,就注定中原的文化中心,将由鲁国、齐国,逐渐向魏国这边迁动。
论典故,儒家最多,毕竟儒家思想中有很多好的用于教化世人的言论,将那些从论语以及其他儒家经典中摘出来,编写一个故事,这有什么难的?
待等到后来韩晁亲自参与了百家争鸣,意识到事态逐渐有些不对劲,再派人向韩国蓟城送递消息时,早已经来不及了,魏国闷声不响地,就邀揽了许许多多在野的贤才,甚至于其他中原国家的人才。
很快地,像什么“亡鈇”、“攘鸡”等等教导世人的言论,也纷纷以小故事(寓言)的形式出现——事实上这些还真是儒家的典故。
其实平心而论,这件事倒也无法怪罪韩晁,毕竟这次魏国的百家争鸣,实在是一件意料之外促成的事,这件事的起因,是魏国为了那三十座国立学塾选定教材一事,别说当时的韩晁没有想到,就连魏王赵润都没有想到,这件事竟会牵动天下百家学派,使各派学子纷纷聚拢于魏国——这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但是,他韩国与魏国的差距,非但没有因此逐渐缩小,反而渐渐拉开距离——比如这次魏国的百家争鸣,直到发生之后韩王然这才幡然醒悟:魏国,再一次地走在了他韩国的前头。
“哦,原来是魏王陛下授意……”
他自认为他已经很努力地在追赶他那位神交的挚友、即魏王赵润的脚步,听闻赵润勤勉执国,他就比赵润更加勤勉;听说赵润礼贤下士,他就更加宽厚仁慈。
“我就说嘛,小说家那些家伙……”
事实上,韩王然倒也不是愠怒,他只是觉得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