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寓教于乐
曾经韩国的都城邯郸,亦是中原西部屈指可数的大城,论繁华与热闹,并不亚于中原东部齐国的王都临淄多少,而相比较邯郸,蓟城位处于渔阳郡,虽说还谈不上地处边陲,但确实已距离中原很远。
而作为补偿,赵润会在儒家、小说家的启蒙故事中,载入名家、纵横家、医家的知名人物,扩大这些学派的影响力——毕竟这些学派,实在不适合用来启蒙。
良久,申不骇怅然叹息道:“蓟城,离中原实在太远了……”
魏兴安五年的春季,工部派人在全国三十座大县建造了国立学塾,不区分魏人、楚地人、宋郡人,招收八岁到十二岁左右的稚童,无偿教导他们。
听了韩王然的话,申不骇与张开地面色凝重。
韩王然与申不骇附和地点点头。
虽然儒家弟子对此有些患得患失,但魏王赵润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难得地写下了“寓教于乐”四字墨宝,叫人送到儒家的学宫。
张开地一脸遗憾地说道。
“寓教于乐?”
“韩晁大人若是早些日子派人送来消息就好了。”
这使得中原诸国再次感受到了来自魏国的压力:他们并不畏惧魏国一时的强盛,可按照魏国目前表现出来的势头,这个国家,似乎是要走向经久不衰的道路。
当日,韩王然急召丞相申不骇,以及张开地等其余几位宫廷士卿,与他们叙说魏国那边百家争鸣的盛事。
这可如何是好?
儒家子弟仔细琢磨这四个字,随即,仿佛是得到了什么顿悟,纷纷赞颂魏王赵润超乎常人的眼界。
当然,捣乱只是韩王然的想法,至于丞相申不骇,其实他也倾向于去见识见识魏国百家争鸣的盛事,毕竟他也是法家门徒。
而儒家这本启蒙稚童所用的书籍,也被他们抢先命名为“寓乐”,这让法家子弟恨得牙痒痒,因为他们后来也收到了魏王赵润寓教于乐的墨宝,可奈何儒家已经抢了这个名字。(注:法家也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等教人道理的寓言。)
地理位置远,再加上交通不便,这使得韩国的消息渠道越来越闭塞,就像这次魏国百家争鸣一事,还是由派驻在魏国大梁的韩使“韩晁”派人送消息给蓟城的,可是等蓟城这边收到消息,魏国那边的百家争鸣,却几乎将步入尾声,韩国那可真是想捣乱都赶不上。
当然,“寓教于乐”也不是全然适用于各学派,比如名家、纵横家、医家等等,他们效仿小说家的小故事,就被魏王赵润退回,并且,叮嘱他们放弃初等学塾教材,专攻高等学塾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