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默契与怀疑
而巧的是,萧鸾手中正好有几份从冶造局库房内取出来的文献资料。
毕竟卫王费与魏王赵偲的关系非常好,在卫王费看来,反正魏卫两国关系亲密到连边境都不需要设防,既然魏国已经在发展冶铁工艺,他卫国何必多此一举呢?到时候直接购置魏国锻造的兵器不就成了?
冶造局的每一项技术,都会存有备份,锁在冶城的库房内,由于冶城是完全不对外开放,没有太子赵润亲笔诏令,纵使是魏天子赵偲直属的拱卫司御卫,也无法进入冶城,更别说进入冶城的库房。
这还真不是玩笑,事实上,卫国最精锐的濮阳军,也就是卫王费直属的王师,其兵器甲胄,其实始终是跟魏国的驻军六营持平的——当然,也仅仅只是濮阳军这支卫国的王师而已,至于其他的卫国军队,绝大多数都是在使用魏国淘汰下来的军备。
不光是卫国,就算是秦国,哪怕秦少君嬴璎是魏国东宫太子赵润的夫人,赵弘润都没有向秦国彻底开放冶造技术——当然,秦国本身的工艺达不到这也是原因。
没有耐火砖堆砌的保温高炉,纵使得到了他魏国的冶铁工艺记录又如何?烧出来的不还是最起码半炉的半成品。
不同于那些顶着游侠的称号却尽干些地痞无赖之举的家伙,卫国的豪侠,那可真的是持三尺青锋剑,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义士。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伏为军的细作窃取了冶造局有关于冶铁工艺的记录,却漏了一项非常关键的前置工艺,即烧制耐火砖的原料成分,让当时得知此事后的赵弘润长长松了口气。
可话说回来,再是侠义的义士,也需要吃饭,既然卫公子瑜需要这些游侠为他效力,那么理所当然要养活他们,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当时,伏为军士卒的目标,就是魏国有关冶铁工艺的记录,以及魏军兵器、甲胄的零件打造图纸,至于目的,不言而喻,自然就是为了强化伏为军的装备罢了,毕竟魏国的军备在中原可是一流的。
倒不是魏国这边不肯放宽额度,只是卫王舍不得这笔钱而已,毕竟魏国当年驻军六营的装备,哪怕是在魏国虚弱的时候,魏王赵偲仍然坚持每两三年全军换装,尽可能地走精锐路线,以应对来自韩国的威胁。
想想也知道,卫公子瑜必定是对魏国的冶铁技术垂涎不已,但很可惜,冶铁技术是魏国如今的“立国之本”,纵使卫国是魏国的盟国,也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技术——最多就是魏国愿意将成品,即最近打造的兵器、甲胄出售给卫国罢了。
相比之下,卫王费更愿意用这些钱来享受,他很满足于自己作为魏国的小弟。
毫不夸张地说,魏国的冶铁技术,在中原绝对是首屈一指,哪怕是比较鲁国亦毫不逊色,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此之外,卫公子瑜还在私底下尝试发展冶铁工艺。
而趁着这个天赐良机,潜伏在禁卫军当中的伏为军细作们,便偷偷将冶造局库房内的设计图纸盗了出来。
其实在卫公子瑜的祖父“卫王纠”的年代,卫国也曾有过一段发展冶铁工艺的岁月,只不过在卫公子瑜的父王“卫王费”当政之后,卫国的冶铁发展就受到了阻碍。
在一年前,旧太子赵誉在掌控大梁之后,理所当然地动起了冶造局的主意,在没有经过赵弘润允许的情况下,强行以王令使禁卫军接管了冶造局的冶城,使得冶造局一度出现动荡不安。
说白了,就是当时卫国锻造出来的铁剑质量很差,强度与锋利还不及这个时代已经纯属的青铜兵器,再加上发展冶铁工艺需要投入的金钱太多,于是卫王费就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