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竹林七贤 > 外一章 竹林之游

外一章 竹林之游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建宁四年(171年),汉灵帝刘宏立宋氏为皇后,并大赦天下,唯独不赦“党人”。汉灵帝生性荒淫无度,为了自己享乐,又派人到全国各地采选美女,选入宫中。就在这一年,南阳宛县<a id="ch20-back" href="#ch20"><sup>[20]</sup></a>屠夫何真之女何宛被选入宫中。何宛天生丽质,是当地著名美女,不过由于出身卑贱,不具备选妃的资格,最终还是何氏用辛苦攒下的钱贿赂了选美的宦官,这才得以进宫。

汉灵帝初见何宛,很为她如花似玉的容颜倾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千娇百媚的美人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梦魇,这女人不但将后宫搅得鸡犬不宁,害死他最爱的王美人,还自形成一股宦官、外戚势力,令他也动她不得。

蒋济征召阮籍后,生怕他不来,突然听说阮籍本人已经到了洛阳城外的都亭,大喜过望,立即派人前去迎接,不料阮籍留下信后就已经离开。蒋济无法下台,大为气恼。曾在蒋济面前称赞举荐阮籍的王默很是害怕,赶紧写信给阮籍,劝他立即前来应命。亲朋好友也一齐赶来相劝,晓以利害。阮籍惊怕之下,最终屈服,到蒋济手下做了尚书郎。虽则出仕,却始终处在难以自安的矛盾中。如此情境下被迫出仕者,当然不会快乐,自然也谈不上有任何作为。

没过多久,阮籍便借口有病辞职。由于他好老庄之言,所以依然留住在京师洛阳,加入了吏部尚书何晏主持的清谈行列。刚好此时山涛得举孝廉,又被州里征辟为河南从事,由河内重回洛阳之日,正是其表姑父司马懿在家称病以麻痹曹爽之时。但这时天下最耀眼、最闪亮的人物并不是大权在握、民怨沸腾的大将军曹爽,抑或是众望所归、闭门不出的太傅司马懿,而是何晏。何晏之引人瞩目,也不是因为他吏部尚书的显赫要职,而是因为他开创引领了一代玄学玄风。

玄学与“建安风骨”并称为东汉以来中国文学与思想上最辉煌的成就。“建安”为汉献帝刘协年号,建为“立”,安为“稳定”,可谓意味深长。这也是刘汉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一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代汉才终止。事实上,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起,整个建安时期,汉献帝均是曹氏手中的傀儡,汉家天下已有名无实。

江山已经不是汉家的江山,天下却依旧四分五裂。而在中国历史上,乱世往往也是思想空前繁荣的时代,这是因为人们信奉的传统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会发生动摇,社会的动荡与生命的无常,必然要引发对人性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应时而生,“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在诸子百家中,就深度和系统性而言,以儒家和道家最为突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道家学说才逐渐沉寂。

无独有偶,自汉帝国崩溃后,中国长期陷入了动荡与分裂的混乱状态,世积乱离,生民多艰。但恰恰是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建安时期,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建安文学”,而风头最劲的领军人物正是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其锋芒与成就甚至盖过了声名显赫的“建安七子”。

正始五年(244年),山涛四十岁,于不惑之年步入了仕途,在河内郡为官,担任郡功曹。郡功曹“主选举”,即专门负责为朝廷选拔人才。由于中年才步入官场,山涛相当懂得自律,加上有名士器量,曾被人品评为“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气度卓然,质朴又有雅量,从而赢得了当地士人的信任和尊重。另一位大名士嵇康时年二十二岁,正与好友吕安寓居在河内山阳<a id="ch13-back" href="#ch13"><sup>[13]</sup></a>,山涛以郡功曹的身份,得以结识了嵇康。

关于嵇康为何从家乡移居山阳,一直有种说法,说他是为了探寻被贬到此地的汉献帝刘协的足迹。曹丕代汉自立后,汉献帝被逼退位,封为山阳公,软禁在山阳浊鹿城,后来也死在这里、葬在这里。而嵇康位于山阳的园宅,刚好位于浊鹿东北,距城中不过数里。这种说法其实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汉献帝被废时,嵇康还没有出生。中国素来有“事过境迁”和“事过情迁”的说法,随着事情过去,事情发生的环境改变了,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会起变化。如果说曹丕的“禅让”一幕确实给身临其境的阮籍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极大地影响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话,对嵇康则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甚至汉献帝死在山阳的时候,嵇康也才十二岁,这位堪称历史上命运最坎坷的帝王,留给他的始终只是一个神秘而凄凉的背影。而嵇康移居山阳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当时的河内地区文化、经济发达,权贵、名士云集,是继京师洛阳外的第二个文化中心。事实上,正是在移居河内郡后,嵇康的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在这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友向秀、吕安、吕巽等人。

山涛初遇嵇康时,嵇氏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有风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既是才子,又是美男,风度翩翩。山涛一见之下,大为倾倒,称赞道:“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嵇康也对璞玉浑金般的山涛很有好感,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不久后,山涛回京任职,嵇康也来到洛阳,山涛便将新结识的阮籍引见给嵇康,三人由此结为知己。

与山涛迫切进入官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阮籍一开始便是勉为其难,在高压下被迫入仕。他当时刚刚完成了《通易论》和《乐论》著作,享有“才隽”声誉,称为名动京华的名士,遂为太尉蒋济招揽,在其手下任尚书郎<a id="ch14-back" href="#ch14"><sup>[14]</sup></a>。

三曹父子经历不凡,自不必多述。“建安七子”生逢巨变,也亲身见证了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七人之中,除了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门第显赫,与曹操政见不同外,其余陈琳、阮瑀等人均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辗转流离,直到投奔到曹操门下,地位发生了变化,才过上了安稳富贵的生活,因而多视曹氏为知己,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想要干一番事业,作品中亦流露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气质。时代的烙印深深打在了三曹与七子身上,他们一举摆脱了传统中专事诗文的柔弱书生形象,褪去了文学的功利性色彩,开始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关怀民生疾苦,期盼天下廊清,诗文中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性和思想深度。爽朗刚健、慷慨苍凉也成为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风貌,这便是后世极力推崇和效法的“建安风骨”<a id="ch18-back" href="#ch18"><sup>[18]</sup></a>。

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在悲天悯人的情怀下,注重直抒胸臆,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儒家思想和章句的束缚,文风也由之前的纤密浮华变得风清骨峻,作品集气质、个性、思想、才华与人生体验于一体,体现出强大的生命感发力。“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正因为具备了时代的精神,建安文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情感深沉,风格遒劲,气势雄浑,充满了慷慨激昂的阳刚之气<a id="ch19-back" href="#ch19"><sup>[19]</sup></a>。

整个建安时期,社会虽处在大分裂、大动荡中,却独有文学一枝独秀,放射出绚丽的异彩,“俊才云蒸,作家辈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诗歌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文人诗在文学史上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是这个时代文学的异彩。

而“建安风骨”还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的成就,它开启了“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大门,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文学开始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这一自觉,不仅是文的自觉,也是人的自觉。这一时期的文学,充满了自主自发的探索意识,逐渐地文学上的探索过渡成了哲学意义上的探索,这才有了紧随其后的玄学兴起。

有意思的是,动乱不安的时代造就了“建安风骨”,曹操成为文坛领袖。政治黑暗、充满杀戮的魏晋时期则诞生了玄学,其创始者正是曹操的养子何晏。曹操堪称汉室江山的真正终结者,而引发汉帝国崩溃的,正是何晏的祖父何进。作为一个屠夫的儿子,何进能够登上历史舞台,左右天下局势,全靠那一年汉灵帝广选美女。

太尉始于秦朝,西汉时为最高武职,与丞相、御史大夫并为三公,掌治军领兵,由于职权太重,并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掌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各置僚佐。但由于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a id="ch15-back" href="#ch15"><sup>[15]</sup></a>,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掌管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曹魏沿袭了东汉制度,太尉权力更重,非名望尊崇、功勋显赫者不能出任,如魏国元老辅政重臣司马懿便曾长期担任太尉一职。阮籍虽因文才成名已久,却始终未曾步入官场,第一次入仕便是在势同丞相的太尉手下担任清贵显赫之职,可谓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但阮籍显然并不快乐,时常独自前往洛阳东面的首阳山游览,浪迹得够了,便往附近的黄公酒垆饮个酩酊大醉。即便是目不识丁路过酒店的山民,也能看出这位名士闷闷不乐地沉溺于美酒中,并非全然是因为贪杯,更多的是在借酒消愁。尽管黄公酒垆远离京师,然毕竟没有置身于红尘喧嚣外,亦总有热衷议论时势、品评人物的酒客,店家狄希还是慢慢了解到阮籍抑郁背后的真相——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曹芳<a id="ch16-back" href="#ch16"><sup>[16]</sup></a>即位。曹芳即位时年仅八岁,时司马懿任太尉,与大将军曹爽同为魏明帝托孤大臣,共同辅政。曹爽为曹操族孙,志大才疏,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便利用宗亲身份向天子曹芳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如此,曹爽借皇帝曹芳之手,顺利将司马懿排挤出中枢,太尉一职改由四朝元老蒋济接任。

蒋济新官上任,便想延揽名士为自己壮威。他听说阮籍的大名后,专门向属官王默<a id="ch17-back" href="#ch17"><sup>[17]</sup></a>打听。王默出自著名的太原王氏,家世显赫,见多识广,却对阮籍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告道:“阮籍这个人才华出众,一般人无法相比。”又提及叔父王昶亦曾评论阮籍“此人不可度量”。

蒋济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去请阮籍出来做官。阮籍知道蒋济着意笼络,不过是要借助自己的名气壮大声势。而且蒋氏虽为皇帝曹芳信任,实际上却是司马懿的心腹。而今大将军曹爽横行朝野,大肆打压司马氏势力,阮籍若到蒋济手下做官,难保不会卷入纷争。但阮籍也不敢轻易得罪蒋济,便写了一封信,先是大肆吹捧蒋济“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群英翘首,俊贤抗足”,然后才说自己才干平平,又身体有病,言辞婉转地谢绝了蒋济。信写好后,阮籍亲自送到洛阳城外的都亭,请吏卒转交给蒋济。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