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竹林之游
何晏少年时即以才秀知名,据说他从小“好老庄言”,这多半与他寄人篱下的生长环境有关。虽然他深得养父曹操喜爱,他本人亦从未表现出半分自卑,甚至还常常故意与曹丕兄弟争出风头,但正如曹丕讥讽的那般——他毕竟是个“假子”。聪慧敏感的何晏能够意识到这种血缘决定的亲疏关系,而他与曹丕之间的巨大矛盾将注定他在政治上的无所作为。实际上,曹操、曹丕父子也绝对不会让他有什么作为,这对父子对血浓于水的曹植都要极力抑制,导致曹植连自己的妻子都无法保住<a id="ch25-back" href="#ch25"><sup>[25]</sup></a>,更何况他是“假子”呢?
在魏文帝曹丕及其子魏明帝曹叡执政期间,何晏以曹操养子和女婿的双重身份,竟未获任何官职,始终赋闲在家。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压抑,促使他开始服食五石散。五石散为东汉医圣张仲景所创,其成分都是些性烈有毒的石药,主要是用来治疗伤寒。何晏又在原药方上加以改进,“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所谓“神明开朗”,其实就是身体忽热忽冷,令精神产生亢奋。但何晏不计后果,将五石散当作家常便饭来吃,只求服药后所带来的一时快乐。尽管五石散费用昂贵,但很快在名士群中发展成为一种风尚,也可见苦闷是当时士人们的普遍心情,包括后来的嵇康也加入了服药的名士行列。
何晏的出生在董卓进京的次年。这一年,董卓逼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并将洛阳的宫殿、官府、民房等全部烧毁,方圆二百里的繁华,在熊熊大火中尽数化为灰烬。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汉皇家藏书也未能逃过这场浩劫,大多被毁,甚至还有人用帛书制成帷盖、滕囊,被人抢救保护下来随汉献帝西迁的图书只有七十多车,途中又丧失大半。而起初汉光武帝立都洛阳时,所携图书装车达二千余辆,后经历代皇室大力收集,典籍、图录更是多不胜数,蔚为大观。经董卓之乱后,皇室藏书荡然无存。
此刻,何晏尚在襁褓之中,对外界的险恶一无所知,而他的母亲尹氏,却日日夜夜都处在惶恐忧虑当中——她不仅要想方设法逃脱董卓的追杀,还要为日后母子二人的生计打算。生逢乱世,连汉少帝都死于非命,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质女流如何存世?然而,尹氏却是一个容貌、见识均颇为不凡的女人,很快,她就用再嫁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她的第二任丈夫,便是曹操。尹氏当机立断的选择,使得何晏直接成为曹操的继子,从而赢得了当世最强有力的保护伞。尹氏的高明眼光还不仅仅在此一处,而后来她虽然无法保住何晏的性命,却再次用计谋保住了何晏的儿子,就连司马懿都不得不佩服她。
虽然生于患难之中,何晏的成长环境却是优裕的,他随母亲生活在曹府,一切衣食用度都与曹操亲生儿子曹丕等人无异。于公侯门中成长,何晏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出他是南阳屠夫之后的影子。他少年便以文才出众、聪慧过人而知名,大概这些先天的优势助长了其志得意满,他虽是寄人篱下,却从来没有自卑感,也不肯低调做人,每每都要与曹丕兄弟攀比服饰等礼制,甚至在曹丕被立为魏王太子后也是如此。曹丕对此极度不满,经常见到何晏时便要讥讽地叫他“假子”。
但曹丕的尖酸却改变不了曹操宠爱这“假子”的事实,曹操甚至爱他超过了自己的儿子,想让他改姓曹。不料何晏偏偏不买账,他用树枝在自己站立之处画了个圆圈,义正词严地道:“这是我们何家的地盘!”话中之意不言而喻。曹操碰了个软钉子,不由得悻悻然,但他究竟是一代枭雄人物,既然不能让何晏成为自己的儿子,那么仍旧可以让他做自己的女婿,于是将自己的爱女<a id="ch22-back" href="#ch22"><sup>[22]</sup></a>嫁给了他。
彼时社会风气,普遍重视姿容外貌,人们格外赞赏相貌俊美、风度出众的男子。甚至连曹操在会见匈奴使者时,因自卑长相寒碜,而另找俊美的文臣崔琰冒充自己。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天生是一个美男子,理所当然会引来众人瞩目。何晏容貌俊秀,仪态万方,肤色至白,魏明帝曹叡一直怀疑他在脸上搽了粉,当上皇帝后,便想找机会戳穿这位姑父。于是,在一个炎炎夏日,曹叡召何晏入宫,有意请他吃热面饼。何晏吃得大汗淋漓,不由自主地用衣袖拭脸上的汗。曹叡等的正是这一刻,目不转睛地盯着,结果发现何晏面色还是皎皎如玉,并没有搽粉。皇帝对此结论虽然略感失望,却总算了去了一桩长久以来埋在心中的疑问,何晏也由此得了“傅粉何郎”的称号。
何宛虽出身市井,心机却相当深沉,她以美貌得宠于汉灵帝后,又看出朝政尽掌握在宦官之手,便全力与宦官结交,从此在后宫中如鱼得水。五年后,何宛生下皇子刘辩,即后来的汉少帝。因其他嫔妃所生之子均早夭,刘辩便成为皇长子,何宛地位提升。刘辩出生后不久,何宛母因子贵,被封为贵人。但何宛并不满足,她想要的是皇后,而不是区区一个贵人封号。
又过了两年,宋皇后因事被废,死于暴室,当时在朝中任职的曹操也因与宋皇后沾亲带故而受到牵连,被迫去职还乡。一切绊脚石均被清除了。只是出乎意料的是,汉灵帝已不那么喜欢阴险多计的何宛,而更喜欢温柔多情的王美人。何宛看到了深重的危机,一个以色侍君的女子,一旦宠衰,下场是难以预料的。幸好她多年来倾心收买笼络宦官的力气没有白费,在宦官的压力下,汉灵帝被迫册封何宛为皇后。东汉自立国以来,皇后多选自南阳阴氏、邓氏,扶风平陵窦氏,安定<a id="ch21-back" href="#ch21"><sup>[21]</sup></a>乌氏梁氏,无一不是高姓豪门,何宛以屠夫女出身得晋皇后,可见当时宦官在东汉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占了何等重要的分量。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宛当上皇后之后,她的同父异母兄何进也升任侍中,官任权力极大的河南尹,后又升任大将军,位极人臣。何皇后愈发骄纵专横,她听说王美人怀孕后,担心会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千方百计地加以迫害。王美人一度恐慌不能自己,曾设法打掉胎儿,但未能成功。王氏后来果真生下皇子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何皇后气急败坏之下,毒杀了王美人。汉灵帝得知究竟后勃然大怒,决定废除何宛皇后位,但诸多宦官群起为皇后求情。汉灵帝以皇帝之尊,竟然不敢处罚何皇后,又担心爱子刘协也会被何皇后害死,不得不交给母亲董太后抚养。
何宛保住了皇后的位子,但却永远失去了皇帝的心。汉灵帝厌恶皇后,也不愿意立她生的儿子刘辩,想立王美人生的刘协为太子。可刘辩不但有外戚、宦官作后盾,还因为是嫡长子,得到了朝中重臣的支持。政治上羸弱无能的汉灵帝深知这三方势力厉害,始终下不了决心。但一直到死,他都不肯立刘辩为太子,也不敢立刘协,只在临死前将刘协托付给心腹宦官蹇硕,嘱咐他设法拥立刘协即位。汉灵帝这一愚蠢密令,掀开了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序幕。
蹇硕人长得壮健,胆子也大,颇有武略。汉灵帝生前对他特别信任,任命其为统军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甚至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归他统领。这其实是汉灵帝采取的制约外戚的行动。然蹇硕本是宦官身份,声望不高,汉灵帝在位时,他还能借皇帝的声势勉强与何进相抗,汉灵帝一死,他外无朝臣支持,内有何皇后及其一派的宦官虎视眈眈,很快就落了下风。蹇硕本来打算在汉灵帝灵柩旁埋下伏兵,将何进诱入宫中杀死,但宫中宦官多是何氏一党,消息走漏,何进与何皇后部署后,直接立刘辩为帝,史称汉少帝。因皇帝年幼,由何太后临朝,何进执掌大权。蹇硕不甘心坐以待毙,又与其他宦官商议,密谋刺杀何进,但消息再一次走漏,蹇硕反而为何进所杀。
其实,何晏之所以白皙如玉,一半是由天生,另一半则是因为他服药的缘故。其人迷信老庄,亦追求养生修仙之术,于是取汉人药方,改制成“五石散”<a id="ch23-back" href="#ch23"><sup>[23]</sup></a>,日日服用,并自称服药后体力增强。五石散是否真能去病强身见仁见智,但它确实会令皮肤变白变细。在何晏的带动下,五石散广为流传,贵族中人相继服用,一时成为风气。
不过,何晏的矫矫不群,并不仅仅由于他的美色和文才,其人在学术上亦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曾经广集众家所注,编撰了一部集大成式的《论语集解》,远远超过了以往名家郑玄、王肃的注本。他还是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与王弼<a id="ch24-back" href="#ch24"><sup>[24]</sup></a>并称“王何”,被称为魏晋玄学家的代表人物。
“玄”字之义,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玄的字面意思,即为深奥的、不容易理解的,玄学意即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说得通俗一些,即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它更偏向伦理,讲秩序,重人伦,倡礼仪;而道家学说是更加纯粹的哲学,它关心万物起源,任自然,重个体,关心生死及永恒。汉朝立国之初,天下饱受战乱之苦,经济凋敝,国力羸弱,君民均欲休养生息,“清净无为”的道家学说遂成为国策,长达七十余年,直接造就了著名盛世“文景之治”,成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典型政治范例。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和钳制思想,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学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退出了历史舞台,并开始转化成神学,逐渐宗教化,道教由此而生。然而,到了三国时期,道家学说再次对社会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汉帝国崩溃,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大批名士死于非命,正所谓“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失望的气氛笼罩了整个士林。社会的分裂也引发了学术的分裂,一度占官方学说正统地位的儒学功业之说逐渐陷入了困境,再也无法维系人心。当士人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索新的思想信仰时,思想的多元化出现了。纷扰的乱世中,士人们无时无刻不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恪守“清静无为”的老庄道家学说,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偏爱。老庄哲学的根本就是“道”,而“道”就是“自然”,它强调放弃主观努力,一切顺应天性,与自然保持一致,无须有所作为。于是士人们开始消极退隐,意图通过逍遥自在的行为,来寻求精神上的宁静,《老子》《庄子》《易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总称为“三玄”,玄学由此而产生。这门最初由动摇、怀疑所导致的玄学,成功挑战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不仅结束了统治西汉、东汉长达数百年的经学,还开创了贯穿整个魏晋时期的玄风思潮,引发了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
蹇硕虽然被铲除,但刘协还在,且有汉灵帝母亲董太后做靠山。董太后在宫中日久,身边也自有一股宦官势力。何进兄妹抢先下手,派兵围捕董太后之弟骠骑将军董重,董重自杀,董太后也在外贬途中暴毙而亡。
何进虽然顺利铲除异己,但担心宫中宦官仍然是隐患,决意诛杀宦官,但他深恐宦官势力积蓄已久,担心自己实力不够,便召前将军董卓进京。董卓驻兵于河东,其部西北军素以善战著称。不少人已经事先预料到董卓进京必为祸乱,而当时何进身居要职,手握重兵,要诛杀宦官,只要当机立断即可,根本不必招进外兵,只是这个屠夫的儿子没有什么远见,非要听从名门大族袁绍的建议,召四方猛将豪杰进京。
董卓还没有到京,精明警觉的大宦官张让等先下手为强,杀死了何进。何进部将袁绍随即攻进皇宫,大杀宦官,皇宫大乱,汉少帝刘辩及陈留王刘协也被张让劫持出逃。当时董卓还没有到达洛阳,远远见到洛阳火起,知道出了变故,连忙疾行进城。半路与汉少帝一行相遇,张让等宦官被杀,汉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则由董卓保护回宫。董卓自以为迎接少帝有功,又自认董太后同族,入京后将何进之部全部据为己有,开始把持朝政。不久,便废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汉灵帝和蹇硕生前的愿望,最终由董卓实现。只是这一结果,对汉献帝而言,是祸端绝非福祉。
董卓当权后大行暴政,倒行逆施,各地诸州郡牧守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正当双方引军对峙之时,袁绍一方发生内讧火并,各将领引兵散去,自此中原陷于战乱,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董卓进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被视为东汉灭亡的契机,而引发这一重大事变的何氏兄妹也自食恶果,何进为宦官所杀,汉少帝刘辩与何太后为董卓毒杀,何氏一族也被斩尽杀绝,只有何进的儿媳尹氏因机缘巧合,趁乱逃过一劫。尹氏当时已经怀有身孕,后来产下一子,这位遗腹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何晏。他长大成人后,不仅是正始名士的核心,更是成为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