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竹林七贤 > 外一章 竹林之游

外一章 竹林之游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但即便狄希对七贤疯癫浪荡的举止怀有偏见,他还是不由自主地为众人风度所吸引。他开始慢慢认识到,既然这是不同寻常的一群人,也许不能用寻常的眼光去打量,他只是个酿酒者,实不具备理解七贤的能力。

竹林之游惬意而自在,可惜的是,这一段交游时间并不长久。

刘伶生父刘刃曾是曹操心腹,极为得宠,刘伶成年后亦袭有官职,曾任建威参军<a id="ch34-back" href="#ch34"><sup>[34]</sup></a>。某日他忽然兴致大发,竟然脱光了衣服,一丝不挂地在官署中饮酒。正好有客人来访,他丝毫不觉得害臊,依然故我,继续光着身子喝酒。客人见刘伶如此不雅,忍不住出言劝说。刘伶却一本正经地反驳道:“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裤,你们进了我的房子,就是钻到我裤裆里,谁让你们钻进来的?”

如此浪荡不羁,这官自然也做得不长久,很快刘伶就被弹劾去职。好在父母给留了不少积蓄,他又娶了著名相士朱建平之女朱原君为妻,朱氏很有些家当,倒也能供应其酒肉消费。

由于刘伶经常不加节制地饮酒,酒气熏天,其妻朱原君曾一怒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还把装酒的器皿也全部毁掉,逼迫丈夫戒酒。刘伶当面表示懊悔,又说:“我必须在神前祷告发誓后才能戒酒,请你赶快准备酒肉。”朱原君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准备了酒肉供在神像前。刘伶跪下祝告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便取过酒肉大吃大喝,丝毫不顾妻子的脸色,不一会儿又喝得醉醺醺地倒下了<a id="ch35-back" href="#ch35"><sup>[35]</sup></a>。

刘伶还专门写了一篇《酒德颂》,称:“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意思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人在哪里,随时都提壶饮酒,旁人如何评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

在时人看来,刘伶不过是个面目可憎的酒鬼,一无是处,他能够娶到如花似玉的妻子,上辈子应该积了不少德。然而有一天,大名士嵇康与阮籍联袂出游时,遇到了看起来形容憔悴、浑浑噩噩的刘伶。只见他“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那种自然质朴、率情真我的神态深深吸引了嵇康和阮籍,二人当即主动上前攀谈,居然同气相求,便“欣然神解,携手入林”,一同加入了“竹林之游”。

而阮咸的别具一格还不止这些。他一直喜欢姑姑家的鲜卑婢女,暗中有私情,婢女还有了身孕。刚巧姑姑要迁居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婢女当然也一起带走。当时阮咸正在为母亲服丧,得到消息后,大叫道:“我的种不能没了!”临时向人借了头驴,穿着丧服就去撵姑姑。追上之后,讨要回婢女,二人一起骑着驴回来<a id="ch30-back" href="#ch30"><sup>[30]</sup></a>。彼时以孝治世,阮咸在母丧期间公然与婢女私通,如此狂放不羁的行为,可以说是对传统礼法的大胆反叛。

王戎字濬冲,出身琅琊<a id="ch31-back" href="#ch31"><sup>[31]</sup></a>簪缨世家,祖父王雄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a id="ch32-back" href="#ch32"><sup>[32]</sup></a>。王戎“幼而颖悟,神采秀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他六七岁的时候到洛阳宣武场看戏,老虎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众无不辟易颠仆,争相逃跑。只有王戎湛然不动,神情自若,了无惧色。当时魏明帝曹叡也在阁楼上观看,见此情形,不由得暗暗称奇,召见过王戎后,誉其为“神童”。

又有一次,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发现道边的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大家争相恐后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唯独王戎站在一旁观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抢李子吃,他坦然道:“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李子必然是苦的。”事实果然如此,众人不由得惊叹这个小孩子的聪慧。

成人后的王戎身材短小,没有嵇康那般高大的龙章凤姿,这在重视仪表姿容的时人看来,多少是一种缺憾。但王戎的一双眼睛熠熠闪亮,“眼烂烂如岩下电”,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眸子洞彻,视日而眼明不亏”。他这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有力地弥补了外貌缺陷,使他显得神采飞扬,再加上聪慧多才,性格坦率,善于清谈,很快便在士林中脱颖而出。

王戎十五岁时,随同父亲王浑拜访名士阮籍,因为“善发谈端,赏其要会”,受到阮籍称赞。阮籍每次去拜访王浑,总是打个招呼就走,而去看王戎时,却要坐下交谈很久才出来。因为王戎比阮籍小整整二十四岁,王浑对此感到非常奇怪。阮籍解释道:“濬沖清虚可赏,与卿不是一类人。与卿言,不如共阿戎交谈。”意思是说父亲的才华志趣比不上儿子,所以他更愿意与儿子交谈。

至此,七贤正式得以聚首。同样的青春,同样的热血,同样的踌躇满志,同样的意气风发,当这样一群人相遇到一起时,便开始了一段聚游竹林的千古佳话,并由此得了“竹林七贤”的雅号。

七贤性情大不相同:嵇康风度翩翩,挥洒自如;山涛小心谨慎,老成持重;刘伶嗜酒如命,放浪形骸;向秀肃穆少言,沉稳忠厚;阮咸任性妄为,玩世不恭;王戎年纪最小,却最是机敏,且能言善辩;而阮籍则喜怒不形于色,看起来高深莫测。他们虽则性格不一,或沉静,或愤激,或恬淡,或热烈,或拘谨,却共同表现为任情狂放的行为特征——啸傲林泉,狂饮烂醉,不识时务,越名任自,经常做出各种违背儒家礼法的行为——被称为“风度”,引来众人追慕。“竹林七贤”也成为能在当时与何晏等正始名士媲美同辉的另一名士群体,被称为“竹林名士”,名噪一时。甚至他们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赋予了某种传奇色彩,其中种种反叛世俗的奇特怪诞之处更是得到刻意凸显<a id="ch36-back" href="#ch36"><sup>[36]</sup></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符号。古人云:“竹之为物,非草非本。”那不同于草木的非凡脱俗之处,使得竹成为历代文人爱慕吟咏的审美对象,被尽情赋予种种高妙神韵——飘逸洒脱之风姿,昂扬挺拔之气势,虚心劲节之情怀,节外无枝之操守,刚柔并济之品质。正所谓“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大概在文人士大夫的眼中,世间只有竹这一种植物才能匹配得上名士的风流气质。

在苍翠挺拔的竹林的掩映下,七个身穿宽衣大袍、跟高齿屐的男子谈笑风生,旁若无人,解衣当风,傲俗自放,望上去仿佛是不沾染人间烟火的神仙,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竹林画卷。

黄公酒垆店家狄希是这一切的见证者。起初,在他看来,七贤都不是正常人——这些人均出自官宦士族之家,有着远比普通百姓优越的出身,自小受到旁人企之莫及的良好教育,却放着大好前程不要,整日不务正业。须知天下并不太平,依旧是三国鼎立之势,魏国虽然实力最强,但蜀汉、东吴却不能小觑。即便是魏国内部,局势也不平静。大将军曹爽将太傅司马懿排挤出朝后,出兵虚耗,专权乱政,弄得怨声载道。既然七贤才学卓著,为何不利用本领,力图有所作为?即便不是为国为民,也足以让自身扬名立万,这难道不是人们所希冀的吗?

阮籍曾请王戎饮酒,当时兖州刺史刘昶也在座,由于酒少,阮籍只给王戎一人斟酒,还说:“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须焉。”于是二人交觥酬酢,独得其乐。

刘昶字公荣,是成名已久的大名士,又官任刺史,地位显赫,阮籍却轻其而重王戎,对一个十余岁的少年,如此态度,足见是发自内心的欣赏。王浑去世后,其故吏赠钱百万助丧,王戎辞而不受,因此而显名。

最后一个加入“竹林之游”的是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a id="ch33-back" href="#ch33"><sup>[33]</sup></a>人,其父刘刃曾是曹操心腹掾吏,任大将军掾,这可是刘表、孔融等英豪人物都担任过的职务。刘伶是刘刃遗腹子,母亲亦早死,无人管束,自幼好放达纵酒。他成人后仅身长六尺,不但矮小瘦弱,且容貌奇丑无比,但其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澹默少言,不妄交游,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嗜酒如命。他曾经写了一篇《酒德颂》,说:“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刘伶外出时,手里总是抱着一壶酒,还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后面。又事先告知仆人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其放浪形骸由此可见。时有俗语称:“杜康造酒刘伶醉。”

又有一次,刘伶喝醉了酒,跟人吵架。对方说不过他,很是生气,便卷起袖子,挥拳欲打。刘伶醉眼蒙眬,却镇定从容地告道:“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哪有安放老兄拳头的地方?”对方先是一怔,随即忍不住笑出声来,拳头当然放下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