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最高的智慧
只有这才是真正的缄默,
这个大智慧仍然得继续被隐而不言。如果我们现在偷偷地表示出自己对于一位友人的看法,这个举动会显得极不寻常,以至于被误解为一种敌意。
能说出而不说出。
可是我们难道不该慢慢地推广这种新文化吗?一点一滴地发展这种“最新的科学”?假使要这么做,我们首先得要思索最恰当的表达形式是什么:是对话录?回忆录?还是小说?莫非人类发明了小说是当做一种艺术技巧成熟的语言,以便有朝一日成为大智慧的第一种表达形式?
沉默的意思是:
在梵文中,这个词语更为奇特,因为brahma这个词的意思既是智慧,也是言语、宣告、表达,近似希腊文里的Logos(理智、理性、道、根本法则)。印度语言中的这个巨大的诡异现象,像治疗白内障的针刺一样刺进心灵里,让心灵顿时看得清楚。“言语是银,沉默是金”,这如今已是众人皆知的道理。街坊的老太太虽然这么说,却并不完全明白自己在说什么。事情总是如此,透过辩证的必然性,每一项伟大的发现到最后都变成陈腔滥调,从而失去其真理。一再的复述使其失去力量,那个具有意义的鲜活想法变成了老调重弹的俗话,大家人云亦云地使用这句俗话,却未曾用心思索。鄙夷俗话并非出自对原创性的崇拜,这种崇拜没有道理,也不见得是自命不凡,而是由于观察到老生常谈等于取消了原本的想法,或者说排挤了原本的想法。
如此释放积聚在心中的见解,会带来很多好处。我且提出其中一个:我们对旁人的认知也包含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是的,朋友,我不仅能够告诉你,你的内在是什么样子,也能告诉你,你是如何看待我,我的人被你的心灵之镜接收,然后再反射出来。我们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是根据什么样的法则被扭曲。我针对你所提出的看法,你未必觉得正确,可是如果我向你揭露我在你心中的形象,你就会觉得自己被说中了,随即发现我们对彼此来说其实是透明的。在人类的教育上,我对于此认知有很高的期望。因为大多数的错误来自于许多人自以为别人无法看透他内心世界的秘密,而把身体当成一种伪装,用来遮掩内在,遮掩他真实的本质,仿佛他遮掩得了似的!我们经常想对别人说:“你何必如此惺惺作态,既然我明明看出那只是个姿态,看出你并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只是在我面前装出一副天才的样子,好让我认为你是个天才,再把我的想法转嫁到你身上?”
有一次,印度的智者被学生问到什么是“梵”(brahma,祈祷、咒语、圣语、圣知),亦即最高的智慧。智者没有回答。学生以为老师没有听见他们的问题,于是再问了一次,但那位智者依旧保持沉默。学生又问了第三次、第四次,却仍然没有得到回答。等他们问累了,老师开口说道:“你们为什么一再重复你们的问题?我明明在你们问第一次的时候就已经回答了。记住,最高的智慧是沉默。”
每个人几乎都偶尔会在自以为无法被看透的情况下,做出种种愚蠢而笨拙的行为。假如人人都知道自己是透明的,那么这些愚蠢的行为就会永远消失。我们所犯的错误大多源自我们不了解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地位。我们通常很清楚什么是自己应得的,良知从来不会说谎。可是我们以为别人不晓得,自以为可以欺骗他们,在他们面前假装地位更高。由于别人什么都没对我们说,我们就认定他们接受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一
我们所保持的沉默具有严重的后果。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年纪越大,与彼此的距离就越远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间隔越发深不可测,到了孤独的地步,令人难过。这种现象虽然很常见,但仍旧令人称奇。把我们与旁人分隔开来的是我们对他们所知但隐而未言的事。我们知道得越多,沉默就越深,也就越发无望地孤独下去。沉默之山在我们之间高高耸立。相反,年轻人之间比较接近,因为他们对彼此还没有什么看法。若要接近年轻时代的老朋友,只有彼此间“把话说出口”。而所谓的“把话说出口”在于每一个人都揭露一小部分他对另一人人的个人看法。
而是这言语被隐而不言……
如果我们宣称旁人是可以看透的,难道这会是件坏事吗?会对人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我不知道,这得由未来去决定。不过,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很清楚,亦即我们的价值取决于心中所怀具体知识的重量,取决于我们必须隐而不言的知识的分量。
不是只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言语,
上帝如此沉默,这一点应该令我们深思。他把自己的秘密保守得多好!也许他之所以如此沉默,是因为他对我们的内心知之甚详,只要揭露出一句他对我们的想法,就足以毁掉我们。而我们却只能像接近一位老朋友一样接近他,除了“把话说出口”外没有别的辨法。而“把话说出口”意味着对自己说出上帝可以对我们说,却礼貌地没说出口的话:亦即向自己承认有关我们的真相。这件事的象征就是忏悔,无怪乎奥古斯丁通过《忏悔录》去描述他如何找到通往上帝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