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自己
作家安妮·拉莫特写过一个关于自我主义的精彩故事<sup><a id="noteref_1" href="#footnote_1">[1]</a></sup>。故事里写到作家的脑子里有一个KFKD电台,每天播放两种声音,一个不断告诉你,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家;另一个则一直泼冷水。“一不小心,”她警告年轻的作家们,“这个KFKD电台就会在你们大脑里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地循环播放。”
其实想想还挺可笑的,无数次打下胜仗的机会竟白白与他擦肩而过。可一旦我们意识到所付出的代价是上万条无辜的生命时,恐怕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内战战况进一步恶化,两位沉稳尽职的南军军官——罗伯特·爱德华·李和斯通威尔·杰克逊以薄弱的兵力和有限的资源大胜麦克莱伦,将他好一顿羞辱。当一位领导者受限于自我无法摆脱时,等待他的无疑是败北的命运。对我们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你的身体内也许有这样两个声音,一个锲而不舍地放大自我,强调自我的与众不同,使你相信你是这世界上才华横溢、无所不知、善解人意又功成不居的人;另一个唠唠叨叨,自怨自艾,让你只看到自己的失败和一生中犯下的错误,让你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谁都不愿和你接近。告诉你,你是个满嘴谎言的骗子,是个自私自利的爱人,是个彻头彻尾、没有未来的失败者。
在安蒂特姆河战役中效力于麦克莱伦的一位历史学家日后总结道:他的自负已经膨胀到无法想象的程度。虽然我们习惯于在自负和自信之间划等号,而自信又是人们身处领导地位时最需要的品质之一,但自负也好,自信也罢,都自有其副作用。麦克莱伦的领导能力正因此退化、殆尽。他甚至无法清醒思考,只能一味逢场作戏。
我们所有人,特别是怀揣野心者,都极易听信上面这两种声音,在无谓的思考和情绪中左右摇摆,上下起伏。更何况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需要树立“个人品牌”的世界。想要推销产品或展示才华就得先学会编故事,等时间一长,故事究竟是真是假连我们也讲不清楚了。
麦克莱伦的头脑里塞满了自己的伟大形象和功绩——为尚未取得的胜利提前庆功,为侥幸逃过的失败暗暗窃喜。每当有人质疑这如他所愿的虚幻盛世时——即使抱有怀疑的人是他的上级——他都会露出一副气急败坏、满口胡言、虚荣自私的丑陋面目。对于他来说,质疑本身便是不能忍受的,而这也恰好揭露了另一个事实:麦克莱伦糟糕的性格特点让他无法为真正的使命——赢得战争而奋斗。
最终,这种畸形的能力让我们残疾瘫痪,或变成一堵墙,隔在我们和必需的信息之间——这很大程度上导致麦克莱伦一次次地轻信了原本应该一眼识破的错误情报。对于一个天天胡思乱想的领导者来说,很容易就把眼前的局势看得过于简单,盲目相信只要开始行动便一切手到擒来。
他执迷不悟地坚信敌军规模日益壮大(其实并没有,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手下的北军人数是对方的三倍),一而再、再而三地落入“政治盟友”(哪来的什么盟友)时不时的恐吓算计的圈套之中。他坚信只要一个完美的计划和一场决绝的战役就能取胜(事实证明,他错了),并对这一切没有一丁点儿的怀疑,以至于在后续的几个月里都浑浑噩噩,毫无作为。
他和我们没有不同,都是焦虑、疑惑、无力、痛苦,以及不时疯狂的综合体。这样看来,大家都不过是人生道路上幼稚冲动的年轻人啊。
为何这样一个人却在日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将军?别忘了他的同辈可净是一群头脑昏庸、自私自利的无能领导者啊!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麦克莱伦始终无法摆脱自我的局限,永远沉迷于头脑中自己统领万兵的高大形象。即使在战前指挥阶段头脑清晰,行动果敢,可等真的杀进战场,问题就全都浮现了出来。
在心理学家大卫·埃尔金德的著名研究中,青春期的人总是会表现出某种特别症状,现在我们叫它“假想观众”。试想,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一周没去上课而局促不安,他似乎听到全校都在窃窃议论,可事实是甚至没有人注意到这件事;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每天早晨花上三个钟头的时间站在镜子前梳妆打扮,仿佛自己马上就要登台表演了。青春期的孩子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引来整个世界的密切关注。
美国南北战争将军乔治·麦克莱伦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他几乎符合所有伟大将军应该具备的特质:西点军校毕业,战绩卓越,通晓历史,形象高大庄重,深受人民爱戴,因此在内战时期受命整编军队。
成年之后的我们也常常会这样。听着音乐走在街上,忽然耳机里传来一阵高昂或激情的旋律,便情不自禁地竖起外套衣领,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觉得自己简直是这世界的王。在参加某场重要会议前,在脑海里没完没了地过场排练,想象自己抬头挺胸地径直走上演讲台,人们纷纷为自己倾倒,自觉向两边闪开。此刻,我不是我,而是一个大无畏的战士,是一路奋进的勇者。
一个悲伤的事实是,无力摆脱自我的弊病并不局限于虚构的故事中。两千四百年前,柏拉图曾控告这些有罪之人,其罪行是“只靠自己脑袋里胡思乱想的东西为生”。即使在几千年前,这样的人也并不少见:“与其思考如何实现所想,更愿意为了省点麻烦而早日翻篇。他们先以目标触手可及来自我安慰,再通过纸上谈兵准备计划。做这事的乐趣恰恰来自空想之中,八字还没一撇就先想好事成后该如何庆祝。长久以往,懒惰的灵魂才变得越来越懒惰。”相比来说,人们肯定更愿意活在精彩的幻想中,而不是现实世界。
好像电影开头的蒙太奇,又像小说里的某个情节。这感觉很爽——比感到怀疑、恐惧或平凡无奇好了太多。所以我们一头扎进想象中,再也不肯回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