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绝对自控 > 后记

后记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最后想要告诉大家的反而和整本书传达的主旨相悖。我们都想做成功的商人、出色的运动员、伟大的征服者。我们渴望无所不知,渴望富甲一方,渴望实现伟大的成就。这是事实,我就是这样想的。

几年之后,我走到了书中人物相似的位置上。不仅仅像阿尔一样被叫到一座华丽的房子,目睹曾经最喜欢的人不可逆转却又不出所料的堕落;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离这样的下场竟然也只剩下一步之遥。

成功与失败总会以不同的方式降临。我在写这本书时,辛苦完成的提案和全文书稿被四次打回来。要放在以前,这种压力早就把我击垮了,也许直接放弃或转而和别人合作;也许死不悔改,到最后毁了整本书。

我知道这段文字对我影响很深是因为写这篇后记时,准备把它打印下来,却发现几年前就已经在这一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反思和感悟,而那时我在这个世界才只算初来乍到。显然我看得懂也能明白斯楚伯格在说些什么,却还是在日后犯下许多大错。这就像扫过一遍的地板,以为它会永远地干净下去。

若非蒙上帝恩典,我们也会变成他。<sup><a id="noteref_1" href="#footnote_1">[1]</a></sup>

距离第一次读到这本书过去了十年,我开始着笔写下自己的思考,重整行囊再次出发。如我所愿,从过去经验里学到的教训全都化为了行动。

然而,自我主义者的真实下场更像我最喜欢的巴德·斯楚伯格的小说《是什么让萨米奔跑》中的结局。主人公萨米的故事来自娱乐行业企业家塞缪尔·戈尔德温和戴维·塞尔兹尼克的真实经历。小说以叙述者,《纽约记录》报的评论家阿尔的视角展开。一天,他被叫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其主人正是好莱坞赫赫有名的大腕,萨米。阿尔和萨米从小一起长大,曾见证过他一夜成名的辉煌。但就在那天,眼前这个工于心计、冷酷无情、自私自大的人变得越来越陌生,让阿尔感到困惑和厌恶。

工作和生活一刻都不会停止,而我竟慢慢发现因自我而起的种种后果也不全是灾难。很多人——生命中的驻足者或是过客——向自我臣服,下场也不过没有实现“本该实现的成就”,何况那些本该实现的成就也只是我们以善恶报应来定义的。如果一切都这么简单该有多好。

在萨米最脆弱的时刻,阿尔却窥见到他生命的真相——彻骨的孤独、名存实亡的婚姻、深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一刻都无法平静的浮躁心绪……他意识到过去打破的所有规则和阴谋诡计所引来的复仇,或者说是报应,都不会再来了。因为他早就活在了报应中。如书中写道:

追逐的道路上,自我总半途杀出。它击碎梦想,击垮我们,而此时前往成功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它在耳边小声重复着那些谎言,那些让我们相信自己已经胜利了的甜蜜的谎言;让我们恐惧前路还将继续曲折的痛苦的谎言。自我像是毒品,沉迷之初妄想尝到甜头,却不知这一切都有所代价。

我原本以为在最后会有那么致命的一击,但现在才恍然发现折磨着萨米的不是一时之痛,而是漫长的、周期性的疾病。从他出生起,这股瘟疫就席卷而来,像癌症一样缓缓扩散。症状越发恶劣,逐日加重:成功、孤独、恐惧让人无处可逃。他畏惧所有后起之秀,那些刚刚崭露头角的“小萨米·格里克斯”骚扰着他,威胁着他,早晚有一天会取代他。

若非蒙上帝恩典,我们也将沦落至此。

俾斯麦将军说过,所有傻子都能吸取自己的教训。而稍有难度的是如何吸取他人的教训。本书的初衷在于训练实现后者的能力,却最终围绕前者而结束。我在研究自我的同时,却开始发现隐藏在自己和那些崇拜已久的偶像身上的自我主义。

那一刻真让人悲从中来,我永远无法忘记。

也许你也会有同样的体验。就像希腊作家普鲁塔克说的那样,我们“从文字中获得的经验,永远不及从经验中写成的文字那么多”。

被AA品牌董事会辞退之后几天,多夫·查尼有一次在凌晨3点给我来了通电话。他听起来一会儿沮丧,一会儿愤怒,坚定地认为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和他本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我问他:“多夫,你下一步怎么打算?像史蒂夫·乔布斯一样开家新公司?还是准备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以一种透过电话都能感受到的真诚语气说道:“瑞安,史蒂夫·乔布斯已经死了。”对现在头脑混乱的他来说,这场打击无异于死亡。从那天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说过话了。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提心吊胆地看着他亲手毁掉了自己千辛万苦建立起的公司。

当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人人都有潜力,都怀揣一个目标和知道自己能够实现的梦想——创业、创新、领跑比赛或成为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这些目标各有价值,可一个压力之下早已伤痕累累的人却永远都无法实现。

这就是自我的卑鄙手段。我们最怕的难道不就是落到如此下场吗?

当我在创作、思考前面几章的时候,忽然灵光一现,心里就像卸下了重担。我想到,所谓生命是“一座丰碑”,注定超越时间的局限而永恒树立,这简直就是个弥天大谎。所有野心勃勃的人都相信除非实现伟大的成绩,活出自己的世界,否则就一文不值,寸步难行。在这种想法的绑架下,压力无孔不入,我们迟早会因此崩溃或一蹶不振。

最后的最后,再跟大家讲一件事吧。我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只有19岁。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给我布置了阅读作业,那时他已经在娱乐行业成名已久,是我的目标和偶像。正如他所想,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极其深刻。

写作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每写完一篇稿子,便把纸撕个粉碎,扔到车库的堆肥池<sup><a id="noteref_2" href="#footnote_2">[2]</a></sup>里。几个月后,这些绞尽脑汁才完成的作品都化作泥土,还养肥了一方土地,光脚走在上面特别松软舒服。这是和无限世界的一种真实、有形的联系。我喜欢这样告诉自己:当我死了,也会化成泥土,滋养一方土地。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