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吧
道格拉斯才不介意呢,一点儿也没生气,更别提受伤了。他兴冲冲地说:“这些人可侮辱不了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我身体里住了个论谁都无法侮辱的灵魂。我可不是会介意这些的人,只是一想起做这些事的人,反倒替他们不好意思了。”
可一切本不必如此啊。布克·华盛顿有次说起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给他讲的一件轶事,说的是有次道格拉斯外出旅行,因为种族原因同行的人想把他撵到行李车厢。一个白人支持者冲上来为其他人的冒犯向他道歉:“对不起,道格拉斯先生,他们这样做真是对您的侮辱。”
要将这种豁达保持下去的确很难。相比之下,仇恨则简单多了。大喊大骂是愤怒时候的本能反应。
比如尼克松,他的好斗精神是其成功之本,也是罪恶之源。被迫辞职后,他开始思考,承认自己一直以来展现出的与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势不两立的好斗形象是导致其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他把其他“血气方刚的好斗者”拉拢到身边。人们早就忘了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后仍然以压倒性的优势再次当选总统。他只是无法控制自己:不停战斗,连记者都成了敌人,还痛斥所有他认为瞧不起自己或怀疑过自己的人,直到情况愈演愈烈,最后不得不引咎辞职。和很多人一样,他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比其他人严重太多。追本溯源,总能在根上找到仇恨和怒火的影子。这是自由世界里最有权力的领导人也无力改变的事实。
但像道格拉斯这样的领袖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而是其怀有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记得1992年芭芭拉·乔丹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贡献的政治议题,“……爱,爱,爱,爱”。记得马丁·路德·金一次又一次地劝诫,仇恨是沉重的负担,而爱是自由。爱使人改头换面,仇恨却让人精疲力竭。在一篇最著名的演讲中,他再次强调了这个观点:“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要学会爱我们的敌人,爱所有恨着我们的人,从审视自己开始。”我们必须摆脱自我,因为它以保护之名,让我们无法呼吸;因为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仇恨无论何时都像癌细胞一般侵蚀那些你最看重的东西。它仿佛强酸,腐蚀掉生活的核心和最美好的存在。”
否则,世界上又会再多一个无限的悲伤循环:富有成功之人一夜间众叛亲离、虚伪偏执,任何不遂心意的事都让他耿耿于怀,咬牙切齿。起初成功的筹码成了现在的最大软肋。他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看成天翻地覆的巨变。小小的伤口溃烂发炎,最终会成为致命的伤害。
细细清点一番,你有哪些不喜欢的东西?想到什么时会感觉厌恶或愤怒?再问问自己:这些冲动的情绪对你当真有所帮助?
也许考虑到目前的情况,这个要求确实太苛刻,可至少学会放下仇恨吧。学着无奈地摇摇头,然后一笑而过。
或想想其他人,这些冲动的情绪对他们当真有所帮助?
因为,像歌词里唱的,“仇恨永远难以放过你”。<sup><a id="noteref_1" href="#footnote_1">[1]</a></sup>
尤其是,几乎所有惹恼我们的言行——虚伪、自私、懒惰——本身也都没什么好下场。自我和短见是一种对自己的惩罚。
对付攻击、轻蔑或任何让你不爽的问题,最好该怎么做?去爱吧。我没开玩笑,去爱吧。对待不愿调低音量的邻居,一再让你失望的父母,把你辛辛苦苦做出的文件搞丢了的领导,不愿让你加入其中的小团体,喜欢攻击你的批评者,窃取你商业灵感的前任合作者,劈腿偷腥的伴侣……对待这些人,请去爱吧。
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难道要用别人的罪过来惩罚自己?
一个令人清醒的残酷事实是,在永恒的时间里有无数气急攻心的男男女女酿下大错,给其他人,给社会,甚至给他们自己带来无端伤害和死亡。原因呢?原因甚至都没人记得了。
想想奥森·威尔斯与赫斯特持续数十年的那场大战吧。威尔斯亲口说过,在赫斯特千方百计想毁掉的那部电影首映的当晚,他在电梯上偶然遇到了他。你们猜发生了什么?他侧身请赫斯特走进电梯,遭到拒绝后还开玩笑地说,要是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电影《公民凯恩》男主角)本人的话,一定会走进来的。
同样,我们都会遇上几件把自己惹毛的烦心事。越位高权重,就越有对自我形象、影响和传奇经历的保护之心。然而稍有不慎,太多的时间就被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面子工程上——妄想让整个世界都顺着自己的意愿走。
威尔斯在电影方面的才华再次得到大众认可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这期间不管他咬着牙拍出了怎样杰出的佳作,或创造了多么伟大的艺术,全都反响平平。然而,这不影响他的生活依然充实幸福。最终,《公民凯恩》成为电影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杰作。自首次上映后过去了七年,圣西蒙的赫斯特城堡终于播映了这部片子。到今天,那里早已成了一个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