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自己
管理者的地位,难道不是对一个人创新与灵感的回报?难道不能说明这个人已经苦尽甘来,终于成功?没错,我们最终都会成为那个原本试图反抗的人。然而手握大权之后,行为却开始不受控制:既然现在我说了算,一切肯定今非昔比了!
当然我们中的大部分不是美国总统,也不是企业总裁,但在事业攀升的过程中,一路养成的工作习惯也要依据当前的身份职位而相应转变。也许在地位尚不重要时,靠着努力工作和一点点的运气能弥补组织不善带来的后果。但等到大权在手,勤能补拙就成了非常危险的想法。
想想艾森豪威尔的故事吧。他可是传说中的美国总统,堪称整个世界最有权力的人。坐在那个位子上的人就算肆意妄为,毫无规矩(之前很多任总统真就是这样做的),其他人也只能逆来顺受。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责任和秩序的重要性,知道整个国家需要些什么。这些沉甸甸的使命远比自己的问题来得重要。
在公众眼里,艾森豪威尔常以一个高尔夫球爱好者的形象出现。但其实他并没有偷懒怠工,不过因为工作效率高,在百忙之中挤出了一些休闲时间。“紧急”与“重要”不是同义词。他的责任是高瞻远瞩,确定工作的轻重缓急,并将任务分配到值得信赖的人手上。
在德罗宁汽车公司,高管可以花着公司的钱从事本职以外的工作,甚至尤其鼓励公司财务支持一切能为老板创造收益的附加项目。作为首席执行官,德罗宁屡次破例通融投资人、同行、供应商等,这种风气像瘟疫一样很快便在整个公司传播开来。
也许并非刻意为之,但德罗宁的确在无形中给自我主义提供了一个放肆撒野的环境。起初,接踵而至的成功让他更加相信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对所谓纪律、组织和战略决策这些概念嗤之以鼻。员工不仅得不到充分的指示,还时不时需要围着琐碎工作打转。德罗宁不谙人事管理,过分重用身边只会拍马屁能力却有限的人。更糟糕的是,作为企业执行者,他经常迟到,或提前因其他事请假。
如其他受心魔牵制的人一样,德罗宁踌躇不前。能影响他的东西千千万,唯独少了效率、责任和控制。他没有选择在通用公司原有的基础上做改进,而是彻底抛弃一切秩序,只保留一团混乱:规则无处可循,信任无处可找;生意惨淡,毫无起色。公司早就摇摇欲坠却还勉强经营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德罗宁本人极擅长公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一辆有缺陷的汽车被召回生产线。
借用某位企业执行官的话来说,德罗宁“有识别机会的能力,却不知道怎么利用”。还有人形容他的管理风格为“扑气球”——不断受到干扰,经常顾此失彼。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他确实是个天才。但只有这点远远不够。
毫不意外,德罗宁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质量糟糕。每辆车的生产成本都大大超出预算。更何况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销商,而且产品输送线竟不能及时把汽车输送到现有的经销商手里。汽车的上市经销简直成了一场自导自演的灾难片。德罗宁公司再也没能从这场灾难里恢复过来。
德罗宁公司破产,德罗宁牌汽车退出市场。个中原因在于企业自上而下管理不善,顶层管理者本身便是个巨大的错误,还另又闯下难以弥补的大祸。与艾森豪威尔相比,德罗宁的工作显得事无巨细,坚持每件事都追根究底。
看来想做个成功的领导者并不容易啊。然而谁能一开始就明白这点呢?
德罗宁认为通用公司刻板秩序的企业文化埋没了不少像他这样极具创造力的人才。等到他建立自己的公司时,一切规则都故意反着来,以示对传统规则的蔑视。不过,德罗宁公司最后并没有如预想般变成一股自由、富有生机的商场清流。相反,企业内部钩心斗角、权责混乱、堕落腐败,最终自食其果,以经济诈骗和狂损两亿五千万美元的结局画上句号。
德罗宁不会管理自己,所以管理起他人来也是一团糟。他的失败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不妨把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的美国政府和离开通用汽车,另起门户的约翰·德罗宁的公司做个对比。如果不看整个企业内讧分裂的那几十年,也许当我们想起德罗宁时,还会觉得他是个领先于时代的汽车天才。然而,就像无数次被重演的历史一般,对权力的渴望、对自我的盲目扭曲了这位企业家的视线,牺牲品不仅是他的个人事业,还有筹自其他人的数百万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