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永乐大帝 > 分节阅读 70

分节阅读 70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听到李至刚的回答,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问李至刚是否有不同意见根本就是白搭,他的回答千篇一律都是“皇上圣明”。

“至于婚姻嫁娶的问题。洪武五年曾下令蒙古色目人不许与本类嫁娶,违者治罪,却没有对其他少数民族做此规定。朕只希望,大明境内各个民族能够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周忱关于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者。可免缴十年人头税主税的建议很不错。如此一来,便可利诱少数民族主动与汉族通婚。”

“朕只补充一点。异族民族随父。例外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男方入赘汉族女子家,则所生子女为汉人;二是若母亲、祖母均为汉人,则此子也为汉人。”

对于朱棣的这个决定,众人都没有反对,但朱棣却从细微的表情变化中看出他们的不以为然。

朱棣知道他们的想法。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民族的划分,比如说“鞑靼”、“色目”、“女直”、“回回”、“乌蛮”、“罗罗”、“卢蛮”(傈僳族)、“撬”(傣族)、“西蕃”(普米族)、阿昌(峨昌)、“结些”(景颇族)、“望蛮”(佤族)、“蒲蛮”、“朴子蛮”及侬人、沙人、土僚(壮族)及苗族、瑶族等等。但民族主义思想还没有产生。因此,他们认为朱棣如此热衷于民族融合显得有点莫名其妙。

“第一,凡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教谕,若是干满九年,或者是死在任上,礼部将以红花鼓吹的仪式将其牌位送入城隍庙配享香火。”

对于监生来说,配享太庙或是孔庙太不现实。身后入贤良祠的可能性也不大。能够进入城隍庙配享香火,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了。因此。件,哪怕不提高薪酬很多监生也会对这份工作趋之若骛。

顿了顿。朱棣又道:“第二,该教谕的教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之中若有能考中秀才者,升其为正九品的国子学正,授其将仕郎散阶;弟子中若有能考中举人者,升其为正八品的五经博士,授其迪功郎散阶;弟子中若有能考中进士者,升其为正七品的太常博士,授其文林郎散阶;其弟子若能进入三甲,升其为正五品的翰林学士,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学官升官的路子极窄,象教谕这种未入流的学官,绝大多数终其一生能够升到从九品就已经算得上仕途顺利了。有了这份奖励,那些热衷于做官的监生必然会动心。

求名的会动心,求官的也会动心。双管齐下,自然能够吸引秀才们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传播中华文化。

他们并不知道,朱棣所烦恼的却是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后不同民族之间爆发的过激行为。应该说,民族主义是一把极其锋利的双刃剑。在抵抗外敌入侵时,拥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国家能够迸发更强大的战斗力。但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主义却是现代世界政治体系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对于内耗,朱棣总是很厌恶的。

如果说对于后世某些少数民族极端分子鼓吹的“独立”、“自治”朱棣只是反感这些苍蝇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对于种族仇杀便是极度憎恶了。后世政府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情绪,将历史上很多真实发生的事都进行了淡化处理。比如说清末陕西、甘肃的回民运动,教科书上写的是回民起义。说是回民为了反抗满清政府的压迫而爆发的运动。然而根据当时的记载,起义期间甘陕损失的汉族人口却是以百万计――很多被回民攻占的县城里汉人基本被杀绝。之前活跃于陕西一带的刀客们向来游离于政府的管理之外。但是当左宗棠率军镇压回民时,连这些视政府为无物的刀客也主动投向了左宗棠……后面的事情也不必细说。总之就是礼尚往来罢标是各民族频繁的相互通婚后,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这样,即便后世仍然是多民族国家,但至少可以减少民族仇杀的可能性――若不同民族杂居在一起并且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种族清洗的屠刀还会轻易落到妻子、外甥、外公等亲戚的脖子上吗?

这时杨荣笑道:“听皇上这么一说,我都动心了。”

朱棣一乐,知道杨荣只是在变相的支持这项政策,同时也是在逗自己开心。杨荣现在都已经是六品官了,若朱棣真的让他去做个未入流的教谕,他肯定会哭着喊着说舍不得离开皇上。

“连你都动心了,说明朕给出的条件很吸引人嘛。那好,朕就规定:除监生外,凡是有功名者,均可前往吏部申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区担任教谕。也就是说,只要考上了秀才便可以作官,只是所得养廉银比监生略少。”

“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面讨论周忱策论中其它几项。”

“关于赐与少数民族汉名的问题,朕决定将这件事交给礼部负责。凡有邑男爵之上的有邑贵族。均由礼部研究后赐与相应汉名。在自愿的前提下,若整个部落都愿意使用汉名。则赐予该部落汉族姓氏,名字由部落成员自己决定。服饰方面的问题,洪武五年便规定民间妇女服饰之制,但此事却禁而不止,总归需要礼部多加疏导。李至刚,你觉得如何?”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